发糕米乙发糕米乙原先是湖南先民稻作文化饮食遗风的传承。湖南是鱼米之乡,长沙在清代以前曾是中国四大米市之一。长沙的米,闻名全国。三国魏文帝曹丕曾指出:“江表惟闻长沙名,有好米,上风炊之,五里闻香。”米质的优良,湘民的勤劳,造就了以米为原料的湘点繁荣。发糕米乙便是早期的以米为原料的传统名湘点的代表,是稻作文化的活化石。在马王堆西汉墓中就出现了3000多年前的各式糕饼小吃品种,这就是一个证明。特别是墓中出土的简123号记有“卵粢一器”。“粢”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稻饼也”。据郑玄注,饵粢即为米制的糕点,“此二物皆粉稻米、黍米所为也。合蒸为饼,饼之曰粢”。曾为唐人的《陋室铭》咏唱千年的西蜀子云亭的主人扬雄先生在《法言》中注:“饵谓之糕。”可见当时的稻饼即是包括米发糕在内的稻米制品的统称。
发糕米乙历史如此悠久。所以,到了长沙,不能不吃发糕米乙。但是吃发糕米乙不是随便在哪里都能吃到的,在一般的酒店酒楼是难得吃到的,大型的酒楼只有长沙饮食集团的“一路吉祥”有吃。在新街上更找不到,因为它是一种流传于城市街巷的小吃,只有到城市的老街小巷中才能买到。而且不是在门市上,是在街边的挑担上。比如在教育街、西牌楼、古稻田、潮宗街等这些城市的老街上,一般能找到买发糕米乙的挑担。在这些街上,只要有做发糕米乙的挑担,很远的地方就能闻到一股淡淡的甜酒香。还未尝,就有醉人之感,仿佛就进入了甜美的美食之旅。这甜甜美美的美食之旅,是从挑担师傅的一把一式的现做现卖开始的。
发糕米乙挑夫一般有两个木箱子。一个放米浆、调味料、包装物,一个放加热的炉子。炉子上放一把水壶,起蒸汽柜的作用。老师傅用勺子舀上一勺米浆放入梅花形的木模具中,放入盛有沸水的水壶上一蒸,两分钟即熟。熟出来的发糕米乙,色泽晶亮如玉,孔细似针,糯而不黏,甜而不腻。制作发糕米乙看上去很简单,其实,老师傅上街之前要做很多初加工。先天,要选上好的早籼米浸泡发涨后,用清水漂过,掺入冷饭,用石磨磨成米浆,沥干,然后发酵,将干浆倒出提散加适量干净清水搅拌成稀浆,铁锅上火,加水煮沸,擂搅成熟芡糊,倒入盆内冷却至50℃左右,加老面糕种、甜酒酿,发酵4小时,见米浆升涨,有无数小泡冒起,拌动时发出喳喳之声,飘出一种微酸味及酒香味气。这时,加入白糖搅匀即成挑担上的米浆料,舀浆入模具上旺火一蒸即成发糕米乙。
很多年以前,在湖南人的家里,过年都有蒸发糕米乙的习俗。发糕音谐“福高”,过年必吃。湘人过年就图个吉彩,而且,过年蒸米发糕,一定要蒸得发糕上面开花,这样就大吉。如何才能蒸得开花,有技巧。湘点大师张力行说,这开花的技巧不光是蒸的火候,而更重要的是要在制米浆料时,一定要加入冷饭磨。古清生坐在黄河岸边小镇上品饮时说,黄河流域的粟作饮食文化是擀面杖文化。长江流域的稻作饮食文化是石磨文化,而这“发糕米乙”便是石磨文化的千年积淀品。
所以,发糕米乙对于当今的老百姓来说,绝对是人生盛宴上最怀旧的甜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