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为望帝祠,齐明帝时,益州剌史刘季连将望帝祠迁往郫县。齐明帝建武元年(494),为纪念中国都江堰的开凿者、秦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二郎修建都江堰的崇伟功德,将原望帝祠加以改建,更名为崇德庙。宋以后,李冰父子相继被敕封为王,因此又改称为二王庙[1] 。临岷江,后依翠岭,南望青城,西连岷山,远近风光十分绮丽,故有“玉垒仙都”的美誉。
庙门前壁上有清代末年绘制的《都江堰灌溉区域图》,是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庙内观澜亭下,一排丹墙石壁上镌刻着两则治水《三字经》。一则为清同治十三年(1874)灌县知县胡圻依据历代都江堰治水经验编成的《三字经》,文曰:“六字传,千秋鉴。挖河心,堆堤岸。分四六,平潦旱。水画符,铁桩见。笼编密,石装健。砌角嘴,安羊圈。立湃阙,留漏罐。遵旧制,复古埝。”另一则是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成都府知文焕对原《三字经》作修改,又重刻于二王庙石壁上。内容是:“深掏滩,低作埝。六字旨,千秋鉴。挖河沙,堆堤岸。砌鱼嘴,安羊圈。立湃阙,留漏罐。笼编密,石装健。分四六,平潦旱。水画符,铁桩见。岁勤修,预防患。遵旧制,毋擅变。”后人总结的治水《八字经》:“乘势利导,因时制宜”、“具湾截角,逢正抽心”被认为是饱含哲理的治水真谛,至今广为传颂。[2]
。2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