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市街道,地处潮汕三市中心,素有“潮汕明珠”美誉,区域面积54平方公里,人口12.27万人。东倚桑浦山,西南濒临榕江,扼榕江南北河入海口;国道206贯穿全境,广梅汕铁路揭东火车站距炮台4公里,潮汕机场即炮台建设,水陆空交通枢纽正在逐步形成。2012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炮台镇划归揭阳市榕城区管辖。2014年3月获广东名镇名村称号。[1]
1、工业基础扎实,发展前景喜人。
改革开放以来,炮台镇委、镇政府大力推进“工业兴镇”战略,以工业化为龙头,以园区经济为载体,以重点项目建设为动力,大力发展工业生产和商贸流通,使炮台镇经济发展总量迅速扩大,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为做强做大炮台工业,我镇建立了中心工业园,积极招引实力雄厚、生产能力强、产品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大的企业如揭阳市天阳模具有限公司等大公司进园办厂,大力发展汽车轮胎模具及其相关的配套辅助行业,使之成为炮台工业发展重要的特色产业。增强产业竞争力,以此拉动全镇经济发展。我镇现有工业企业943家,其中规模上企业49家,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4家,从业人员23064人。模具、石板、床上用品、木工家具、服装毛织、建筑、电子等行业初具规模,名牌产品众多。其中天阳公司生产的子午线汽车轮胎活络模具填补国内空白,获“中华之最”称号,是省经贸等四部门的首批“清洁生产企业”,“鹏运”是全国驰名商标,“美仙子”、“莉娜尔”床上用品分别获第三届中国国际新技术名优产品博览会“金牌”产品和第三届中国科技新产品名优产品博览会金奖,产品在国内外、省内外显有较的信誉,市场占有率逐年提高。为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我镇积极引导企业加强与科研机构联系,吸纳科技人才,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一些企业已和华南理工大学及省内外高等院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研究开发关系,在人才培训、科技开发与成果转化、信息交流等方面加强合作,并达成意向,为探索地方与高校合作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全镇现有科技人员1335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15人、中级技术职称人员500人、初级技术职称人员820人。该镇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量资金,连接县城供水工程、11万伏变电站,建成3000吨级货码头2个,仓库面积达2万平方米;镇主干道基本实现水泥化,形成了布局合理、功能配套、具有一定规模的新城镇,计划投800万元完善中心工业园的道路、桥梁、供水、供电等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了投资环境。市场功能配套齐全,商贸流通活跃。现拥有服装、毛织、烟草、家具、电器、石板、副食、建材八大专业市场,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年集市贸易成交额超4.5亿元。
2、区位优势明显
区域优势明显,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有较大提高。炮台镇地处潮汕三市中心,国道206、炮登公路贯穿全境;潮汕机场定址于炮台登岗镇交界处,距离汕头、潮州、揭阳均为20公里左右,是潮汕三市的中心。机场主要服务于潮汕三市,并辐射到闽南部分地区。这将有利于利用其便利条件,着力发展第二、三产业,推进炮台经济跨式发展。现有11万伏和3.6万伏输变电站各一座;建成连接县城水厂工程,供水量可达20万吨;现有3000吨级货运码头2个,仓库面积达2万平方米;电信事业蓬勃发展;水利设施建设逐年加强,防洪能力不断提高;市政基础设施逐步配套,集镇建设初具规模。
3、侨乡优势独特,劳务经济基础雄厚。
炮台镇是揭阳著名的“侨乡”之一,镇内与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有亲属关系的家庭有七千多户,占全镇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多;有约30%的劳力共3.6万人左右外出经商务工,遍布“珠三角”,年劳务经济收入可达2.3亿元,并涌现出一大批商贾能人。华侨和外出企业家热心家乡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华侨回国观光、探亲,日益频繁,对家乡的建设作出很大贡献,捐资兴办教育事业、修桥造路,投资建厂等。雄厚的侨资和劳务经济为炮台发展外向型经济创造了良好条件。
4、特色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
特色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炮台镇是一个农业大镇,蔬菜、芒果、“古山二号”龙眼和水产养殖等成为农业主导产品,土地资源的开发、农业生产环境和发展潜力巨大,为加快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