呜呜呜呜...“乌榄”的叫喊

家乡区县: 广州市增城区

由来
附:乌榄的最早名称是Pimela nigra Loureiro (1790),Koenig (1805)把此名转隶至Canarium属下,错误地将原属名Pimela而不是原种加词nigra (um)作为新组合的种加词,根据《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第55条“当某一种被转隶至另一属或被置于该属的另一名称下而不改变其等级时,如果该种的加词是合法的话,则必须予以保留.....”。因而Koenig的Canarium pimela是不合法的。1814年Roxhurgh以新几内亚等地的另一种橄榄为模式发表了Canarium nigrum (=C. acutifolium (DC.) Merrill),1896年Engler把Pimela nigra Lour. 转隶到Canarium属下,组合为Canarium nigrum (Lour.) Engl. (1896),根据优先律原则,后82年发表的Engler的组合名C. nigrum也是不合法的,而且与Roxburgh发表的C. nigrum是同名异物。为避免混淆,并顾及到C. pimela作为乌榄的学名已长期广泛使用,Leenhouts(1959)保留了这一种加词,将它作为同一模式的新命名即本志所采用的书写方式:Canarium pimela Leenhouts。[1]
核舟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课本中描写的刻有《后赤壁赋》的核舟就是用乌榄核雕刻的,它在台湾被称作珍玩。几百年来增城一直都有一批把乌榄核雕刻成各种各样的花篮,船只,人物,动物等工艺品的工匠,乾隆时期工匠陈德章被召进清代造办处效力,一呆就是8年,于1737年雕刻出“核舟”,后成为乾隆的玩物,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详见纪录片“台北故宫”第七集“巧夺天工”。
乌榄的传说
朋友,你一定会听过很多有关橄榄的传说:女神雅典娜教古希腊人种橄榄树,用橄榄树战胜海神波塞冬而获得雅典古城。机智的信鸽叼回橄榄枝,给劫后余生的诺亚对方舟焕发新的希望。海格立斯用橄榄木杖敲打地面,使树木入地生根。古代奥林匹克用橄榄枝作奖品,这是西方的一种文化,一种和平与希望的象征。
中国是橄榄的故乡。民间流传很多关于橄榄的故事。 很古很古的时候,罗浮山有位医术高明的中医师。中秋之日,有个叫罗二的人自称有黄肿、懒惰、贫寒三病,请大师看病。老中医经过望闻问切,从药房里取出十粒紫黑色的橄榄,告诉他说:“这十颗药丸,你每日连皮带仁吃一颗,吃完以后,再来复诊。” 罗二惊讶,这么大的乌榄怎么吃呢?大师告诉他,吃整个乌榄,要讲究方法,不然没有药效。大师说,吃乌榄首先要用适度的热水将榄泡软,然后用小刀把榄肉分成两半,让榄核和榄肉剥脱出来。榄肉一半马上吃掉,另一半就要先在榄坯中放点盐,制成榄角才吃;吃仁更要讲究,用利刀砍断榄核,保持榄仁完整,药效才大。 罗二遵照大师的医嘱吃药,头几天不是榄核太硬砍不开,就是榄仁太脆分两半。后来,他把刀磨利,把力练好,一切就如愿以偿了。最令他料想不到的是,人们都说苦口良药,可他的药却香腻可口,食而不厌。十天后,罗二来到大师处复诊。大师开的药同样是乌榄,只是分量是先前的十倍,而且吃法也不一样。大师吩咐他,回家后要立刻将所有乌榄泡软,榄肉全部制成榄角,晒干后每顿饭吃两粒;榄核则晒干后全部放在地里培植,等到新果长成才吃用。就这样,罗二不但用勤劳的双手培育出一个乌榄林,而且掌握了腌制榄角,压榨榄油,斩核取仁的工艺。他身上的三种疾病全部治愈,他的子子孙孙也从此不再懒惰、贫寒。
千百年来,乌榄不但成了家乡人薪火相传赖以谋生的一种形式,而且成了家乡人的骄傲。增城榄雕更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实中的橄榄,代表着一种优良的传统,是中国人纯朴与勤劳的象征。

Qunnie(2015-05-2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