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环绕中,一栋白色的小洋楼出现在马路尽头。天气正好,老人们三三俩俩地在院里散步、遛狗,享受着又一个阳光充溢的上午。平静,安宁。
在花坛边晒太阳的江文玉和老伴聊得开心,突然起身时才发现她走路有些不对,老伴小心地搀扶着她上楼。江婆婆觉察到了我们的目光,“我有很严重的内风湿,这二十年多亏了老伴。”
她邀请我们去房间里看看,三楼,两室一厅的屋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桌上、阳台上摆放有几个花瓶,浓浓的生活气息。风湿病让江婆婆的双手严重变形,连筷子也握不住,于是老伴买来个麻将桌,让她平时和邻居打打牌,活动活动手指。
“我就是因为生病了才来的这儿,有人护理还是要方便些。”江婆婆现在从穿衣、穿鞋甚至洗澡都不能自己完成。但是,因为有老伴的照顾,还有福利院对日常生活的安排,江婆婆很满意现在的生活。
“每天早上七点多起床,吃了早饭接着去做保健操,然后是唱歌,中午回来,一点多开始打打麻将。”在更年轻一点的时候,江婆婆喜欢和老伴一起出去旅游,“我们互相拍照,你看,影集里都有好几百张照片了。”她给我们翻着铺了一桌的照片,每一张,都是一个岁月的见证。
江婆婆的儿孙每个周末会到山上来看看老俩口,“我的曾孙都有8岁了。”说起家里的小孩子,江婆婆流露出兴奋的神情,给我们指着照片上与孙子的合影。“可是我也没办法再照顾了,他们能来看看就很好。”
她带我们去看了看自己和老伴几年前在院里种下的棕竹,“那时候是我们的钻石婚,(福利)院里特别给我们办了这个活动。”3年过去,棕竹已经长得很高。
而在福利院的另一头,方忠连和老伴刘正凤正在忙着包他们午饭吃的包子。方爷爷是山东人,1949年随着刘邓大军来到重庆,解放大西南,从此在重庆住了下来。
方爷爷今年已84岁,年轻时参加过八路军,打过日本人,也参加了解放战争,经历过渡江战役,到了重庆,接着开始剿匪,几十年的戎马生涯,战功赫赫。而如今,回忆起往昔,方爷爷会在福利院借上几本讲战争年代的书,两本《习仲勋传》,是他现在正在阅读的。
在福利院里的方爷爷,和周围的老人一样,每天扶着老伴出去散散步,晒晒太阳,偶尔在房间里做做小菜,每个周末,女儿也会带点食材上来,和老俩口团聚。
“我已经习惯了山上的生活,空气好,叫我回到城里根本就不习惯。”我问方爷爷,现在多久回一次家。他有点诧异地回答,“这里就是我家啊”。方爷爷说,“不过过两天还是要下去的,孙媳妇要生孩子了,是一对双胞胎,得给个大红包哦。”他笑得爽朗。
在福利院里,和方爷爷一样,舍不得离开的老人有很多。就像住在综合楼的张婆婆,已经住了12年,每年都要在福利院里吃完了年夜饭才回家,第二天又急着回到山上。就像一直坐在窗边打毛衣的蒋婆婆,她安安心心地织着一条给孙子的毛线毯,她说,在这里感觉到自在。
老人们总是很愿意和你交流,或者,在我们看来,甚至有时候有点啰嗦了。但我却喜欢这样和他们一直聊着,他们的善良、和气,会让你感觉到平和与安宁,时光积累下的财富,以最悄无声息的方式,丰富着人生。
福利院的生活或许只是目前社会养老的一个缩影,我们相信,更多的新的养老模式还在不断探索中,但是,这其中折射的,或许不仅仅是物质生活是否充裕、养老环境是否舒适的问题,精神层次的需求能否得到满足,可能才会最终决定老年人晚年的幸福感与归属感,才能让老年人们真正“有所依”。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