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潮青年——余良鳌(一)

家乡区县: 安徽省潜山县

       余良鳌(1881—1930),名鲲,字电球,横中乡人。其祖父、父亲、伯父、叔父、长兄,均为清朝秀才(父亲后补为廪生),并在当地设馆教书。
       1906年,余良鳌考入安庆高等学堂。这时.他在孙中山民主思想的影响下,积极参与有关民主革命的宣传活动,结果被学校开除。但他矢志不渝,本着“学以救国”的信念,将妻儿寄托于岳父家,并出卖了分家所得的二斗五升稻田,只身转入两江师范学习。此时,民主革命思潮蓬勃发展,“剪辫放足”新风兴起。余良鳌带头剪去头上的辫子,因此。遭到清军的追捕,他藏进厕所,才免遭不幸。但他已无法在校读书,只好返回家乡。
      民国建元后。余良鳌又回到南京两江师范读书。在辛亥革命浪潮推动下,他未毕业就回到当时的省城安庆,先后在安庆六邑中学、安庆第一模范小学任教。由于秉性刚直,始终站在民主与进步一边,不与当权者同流合污,因而遭到解聘。于是,他回到潜山模范小学任教。终因与世俗不相容,随即又被解聘。他回到家乡五庙,毁掉佛祖寺的佛像,以庙堂作校舍,办起达材小学,自任校长兼教员。他讲新书,教科学,尚体操。后因经费不足和地方守旧派的反对,学校被迫停办。经友人介绍,他到潜山北乡(今岳西天堂),在刘姓公堂创办的崇新小学任教。他传播科学与民主,深得青年学生的欢迎与拥护,名望颇高。潜、怀、太、英(英山)方圆百余里追求进步的青年,纷纷负笈担囊,前来向他求教。任教期间,适逢有位陈姓学生的伯父,在李大钊、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杂志社工作。这位陈姓学生经常收到《新青年》杂志。余良鳌发现此刊,立即将自己所授的课程停下,以《新青年》为教材,一连向学生讲了三节课。由于他在课堂上大谈马列主义,终被学校驱逐出校。

一半95(2015-05-2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