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动物园

家乡区县: 广州市越秀区

广州动物园(GuangZhou Zoo)位于广州市越秀区,东邻十九路军陵园,南接环市东路,西边云鹤路,北衔先烈中路。有南门和北门两个出入口,两门均设有停车场,多达四十路公共汽车经过南北门,交通十分方便。于1958年建成开放,占地面积42公顷。2013年接待游客400万人次,[1] 是中国三大城市动物园之一。
广州动物园共有选自全国和世界各地的哺乳类、爬虫类、鸟类和鱼类等动物 450余种(2013年),4500多头(只),其中不少属于世界珍禽异兽。属于国家一类重点保护动物有大熊猫、金丝猴、黑颈鹤等35种,属于国家二类重点保护动物的有小熊猫、白枕鹤等32种。
广州动物园同时亦是一个植物展示的园地。全园种植的树木有200多种,100,000多株(2013年)。

民国初年,广州东堤有个东园,养有一对老虎、一只狮子、一条鳄鱼和几只猴子,可谓广州最早的“动物园”。
广州动物园的前身是1928年国民政府在广州市中山四路建立的永汉公园,面积2.2公顷,展览动物60余种,200多头。
1950年,永汉公园改名为人民公园(今广州儿童公园)。
1955年5月正式命名为广州动物园。[2]
1956年7月,征用先烈路地段的麻鹰岗一带作动物园新址。1958年10月,新址落成开放。经过40余年的发展,广州动物园已成为一个以展览动物和科普教育为主,游乐、饮食服务相配套的综合性游览场所。园内的动物按昆虫类、两栖爬行类、鸟类、灵长类、猫科动物、草食动物分区展出。既有中国特产的珍稀动物大熊猫、金丝猴、华南虎、麋鹿、坡鹿、黑颈鹤等,也有来自世界各大洲的黑猩猩、长颈鹿、非洲象、河马、斑马、犀牛、黑天鹅等珍禽异兽。
2012年来,广州动物园陆续开发了多个的景点和项目,其中包括中国最大的陆上海洋馆,中国最大的蝴蝶生态园,户外观赏鱼展览园-锦鳞苑和驯兽表演。
2012年推出“动物进食大观”和“猴山新貌”等项目。

园内按动物分类布局,可分为中心展区、飞禽大观、盘龙苑等三个游览区。中心展区以展出哺乳类为主。主要有狮山、虎山、猴山、河马池和熊猫馆、名犬馆、大象房、长颈鹿馆、犀牛馆、斑马房、鹿舍等。这里是猛兽圈养之所,庞然大物群集之地,有各种飞禽 100多种。其陈列设计为庭园形式。盘龙苑在动物园的东北部,展出的两栖、爬行类、鱼类动物近 200种,还兼养海豹、鸳鸯等。水族中最吸引人的是金鱼和色彩斑斓的热带鱼。
广州动物园增设了“驯兽表演”、“逗趣园”、“欢乐世界”等游乐项目,形成了园中有园、各得其乐的格局。逗趣园是专门为游人提供与动物接触、逗趣的地方。游人在这里可与山羊、驴、白兔等动物共舞。

特色场馆
编辑

猩猩馆

猩猩馆于2006年3月正式动工改造,年底正式开放。原猩猩馆只有几座破旧的铁笼展览笼,而且面积比较小,新的猩猩馆面积约3000平方米,[3] 其中园林式运动场有2000平方米,展区分为室内玻璃展厅和室外展览场两部分:室内展厅首层建有8间动物空调休息内室和2间可以“零距离”观察猩猩的玻璃展厅,材料采用加厚四层夹胶安全玻璃;二层观景台为游客提供在高处观察动物生活习性的新视点。
景观主立面采用大型石山悬崖瀑布为主景,配置原始山林式的攀藤植物,设置原木凉棚栖架等,营造出一个生态化自然式的猩猩栖息地。园林式的动物运动场采用壕沟、电网的形式隔离,动物展示与山水相融合,形成丰富的生态景观。猩猩馆建成后成为了北门入口景观的新标志。该项目在2006年度广州市公园管理“红棉杯”劳动竞赛检评中被评为“优秀景点”。
袋鼠馆

袋鼠馆设计使用了最新的设计手法,在笼舍内增强园林特色布局,并且根据动物特性,在动物运动场上建造木栈道,采用玻璃栏杆,使游客容易观赏该区域内的动物。对运动场内外进行绿化布置,增加屋面绿化,这种自然装饰使笼舍生态化的特点更为突出。
该馆于2006年重新建造,已经对外开放。

广州动物园于2002年10月成立科研中心,配备了包括高工、博士等高职称、高学历人才在内的技术人员,专门从事野生动物保护研究工作,有微生物实验室、营养分析室、人工辅助生育研究室,以及人工孵化室、育雏室和占地60000平米的研究基地。2002年至2013年先后有400多头(只)动物在此饲养,如金丝猴、丹顶鹤、小熊猫、金钱豹、松鼠猴、白沙长角羚和梅花鹿等在此繁衍生息。科研中心成立以来,在笼舍丰容、动物适度驯化等实用技术方面探索和推广;2004年首次实现了小熊猫在广州地区的成功繁殖;2005年在广州市首届留交会企业难题招贤中动物园“黑猩猩人工授精及精液保存的研究”正式立项,成为广州市参加招贤项目的13个中标项目之一;2006年,丹顶鹤喙、趾畸形问题得以消灭;2007年1月由广州市科技局组织的专家鉴定委员会一致认定园区完成的“华南虎营养与生殖的研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2008年课题组成功攻克了黑猩猩人工授精及精液保存的所有技术障碍,保存18个月的黑猩猩精子仍保留高水平的活力。
2005年12月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增加科普教育功能,将科研中心改名为科技科,有专业技术人员7名,技术工人12名。科技科除开展科学研究以外,将动物保护教育作为重要职能,提出了国际化视野、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主动服务社会的精神、建设和谐、合作、向上的团队等一系列工作目标。2006年来,园区先后被认定为广州市科普教育基地、广东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国家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2007年广州市参加全国科普工作日先进单位。日本、法国媒体先后来我园采访“动物与地震”科普教育系列主题活动,美国CNN在2008年6月4日向全球播放了园区华南虎保护与研究情况,芬兰“芬中友好协会”会长Ilkka Hannula先生专程于2006年来到广州动物园拍摄有关华南虎保护和研究情况,“以便回国宣传中国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所做的贡献”。

kang007(2015-05-2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