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床畔》的后记中,严歌苓自己说,这本作品写的是一个发生在“护士、植物人和医生之间的奇特爱情故事”。有了这样的交代,其实可以给读者省下很多功课。毕竟一本小说的读法有很多,理解也同样可以各异,因而有读者“会错意”,以为自己与作者“心有灵犀”,琢磨的刚好是一回事,也就不稀奇了。
无论从怎样的角度看,严歌苓都是一位很成功的作家。作品本身情感细腻,刻画人物技巧纯熟,故事行文流畅,读来很是享受;而在作品周边的运作上,她的作品往往具有被转化成其他形式重新被演绎,并再度获得成功的可能,像之前被改拍成电视剧的《小姨多鹤》,以及被搬上大银幕的《金陵十三钗》、《陆犯焉识》等等。对于一个作家而言,在当下使自己的作品“映画化”,无疑是让自己的表达可以得到更广泛的认知的最佳途径。而从几部作品被大众接受的程度来看,严歌苓的作品也着实具有“更普世”的特质。
个人的命运伴随着情感体验,在时代背景下逐渐展开,渲染与刻画并举始终是严歌苓作品的特色,同时也是她得到广泛认可的关键。这一点在《床畔》中,几乎被她明摆着写了出来——“床畔的一切都在流动,护士万红是艄公,摆渡在床上的英雄与流动的世人间”。在时间流逝的同时,人事随之流变,那些愿意或是不得不坚守的人便显得既动人,却又分明徒生几分荒凉。护士万红显然就是这样的人了,她曾经拥有最好的青春年华,却将这一切都献给了一个为救人而遭遇横祸,变成植物人的“英雄”。在“英雄”的年代,只有她看得到他也是个普通人,会哭会笑会痛会满足;而到了人们遗忘英雄时,仍然只有她不曾离开。她是深信英雄从未睡去的,在床上的他可以感受到床畔的人事冷暖,也就与常人一样需要呵护与关爱。她的坚信那么执拗,执拗到连我们这样的旁观者也有些模糊了判断。可在故事里的人们,他们的不信,也就让他们“定然不会有知”。
可选择了相信的万红究竟知道了什么呢?人事流转,曾被人们艳羡的她的年轻容颜渐渐褪色,在这场旁人看不出缘由的“爱情”里消逝,甚至早早华发丛生。迷恋她的,也被万千人迷恋的“社会精英”吴医生或许是离她最近的人,却也无从参透万红的心思——毕竟他看不到,床上的英雄静止的躯体下隐藏的生命的律动。没有人是把“英雄”当做一个人去爱的,甚至去把一个“除了自己以外的其他人”当做一个活生生的人去爱都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在故事里,所有的旁人所做的判断里,唯一正确的,便是把无私照料英雄的万红,当做是“普通天使”——毕竟只有天使才愿意如此善良,去付出根本不会有回报的代价,来让英雄可以拥有他应得的愉悦和体恤。
英雄成为英雄,是出于本能。天使亦如此。他们也都爱着世人,并不计较世人的无知与冷漠。
作为一位已经当红的名作家的最新作品,严歌苓的这本《床畔》依旧可以延续她一贯的扎实与细腻其实是难能可贵的,毕竟想要在喧杂中保持专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显然不是她最好的作品,但确实一部值得一读的作品。难能可贵的是,所谓的成功与关注,并没有消减她有关表达的欲望。
这也是个爱情故事——或许一个作家成为他自己,与“天使”或是“英雄”的故事,也并无二致吧。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