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博物馆是中国省级综合性博物馆,位于贵阳市北京路。1953年筹建,1958年开馆。占地总面积约1.93万平方米。该馆馆藏文物、标本6万余件。贵州省博物馆是数民族文物是该馆重点藏品之一,除刺绣、蜡染、挑花、织锦、银饰等1000余件外,典型藏品有苗族婚姻记事符木、苗族刻绘动物图案酒角、苗族青缎镶花边饰银铃银坠女夹衣,彝族土司八挂龙袍、彝文《六祖纪略》手抄本和水族墓葬石刻“铜鼓”。
贵州省博物馆新馆位于贵阳市金阳新区ó宾路南侧,市行政中心东南侧观山公园东北角地块,西南临观山湖,新馆占地4.74公顷。
博物馆现收藏文物70000余件。其中,自然标本有黔西、桐梓、水城、兴义、普定、安龙等地洞穴遗址出土的早、中、晚旧石器时代古生物化石、古人类化石及各种骨器、打击石器,还有成套的矿石、岩石、土壤、苔藓、鸟类、珍稀动物标本。历史文物有在洞穴遗址中发现的"彩陶贵州省博物馆片"、用火遗迹;战国墓出土的早期铜鼓、青铜铸造的内模外范、戈、钺、剑、矛等各种兵器;南夷墓中出土的"套头葬"葬具和带有四十余种刻划符号的陶器;汉墓出土的带有长篇铭文的元始三年漆耳杯及铜车马;南北朝墓出土的带有33字刻划铭文的永元十六年陶罐;南宋杨粲墓出土一批石刻艺术品及两面铜鼓;明代墓出土80余件丝、棉、麻、纺衣服。遵义的铜鼓是铜鼓断代的标准器,明代纺织品具有民间纺织工艺特色。 传世品有明、清名人书画30O0余件。如祝允明《草书侍札》手卷,唐寅《长松泉石图》立轴、弘仁《长松羽士图》立轴、高其佩《指墨花果》手卷等较为珍贵。民族文物有服饰、头饰、民间工艺品、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近现代文物有清代农民起义的布告、武器和寨门石刻;辛亥革命时期的"1911年贵州大汉军政府布告";红军长征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 《出路在哪里》等书刊以及武器、标语、布告、文件、印章;抗日战争时期三都水族农民抗击日军的战利品、日机轰炸贵阳的照片,贵阳受害居民的血衣,以及贵州地下党的秘密文件、民先队的宣传品、革命烈士的诗文、书信、遗嘱、遗物等。
代表性藏品有汉墓出土的元始三年《朱绘雷凤纹漆耳杯》、元始四年《朱绘夔纹海潮纹漆盘》,明唐寅《长松泉石图》立轴,清陆远《江村烟雨图》卷;苗族银饿《掐丝游龙银耳杯》、苗族青缎镶花边饰银铃银坠女夹衣等。《可爱的贵州》为其基本陈列,出版有《贵州省墓志选辑》、 《贵州古建筑》、 《夜郎故地上的探索》、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史稿》、 《贵州省博物馆馆刊》等。历任正副馆长吴业君、田兵、陈恒安、王瑞千、刘树信、罗会仁、陈云、梁太鹤、董有刚。
珍贵藏品:
1、史前文物标本
贵州龙化石、海龙化石、鱼龙化石、海百合化贵州龙化石等。
古化石介绍:从贵州清镇市站街出土的大量貘化石,经省博专家鉴定确认,其中一件为贵州省发现最完整的华南巨貘头骨化石,填补了贵州省貘头骨化石的空白,意义重大;同批出土的尸骨较为完整的鹿化石,也极具展览和收藏价值。
贵州省境内曾有大量貘生活,但省博仅馆藏一小块貘化石的颌骨残片。专家称,这一貘化石的出土,对研究贵州古生物资源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为与外界貘化石进行的对比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专家称,貘曾在距今10多万年至1万年前的地球上广泛生活,趋向温暖潮湿的环境。在我国,其主要生存区域为华南地区,最北端在秦岭南。貘是食草动物,体型比现在的马大,比犀牛稍小。目前,除了东南亚尚存其“近亲”——马来貘外,其他貘的物种已从地球消失。考古专家分析,貘化石的发掘,侧面证明了清镇以前就水草肥沃、气候温湿。
2、历史文物
铜车马、立虎辫耳大铜釜、石寨山铜鼓、杨餐墓铜鼓、铜柄铁剑、鎏金铜鍪、一字格剑、明代金冠、彩釉陶俑仪队。
3、民族文物
施洞苗族女盛装、西江苗族女盛装、木祖鼓、施洞独木龙舟、鼓藏幡、傩面具、地戏面具、刺绣、蜡染、银饰、竹木生活用具。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