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城历史

  宁城是著名的“契丹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史称“紫蒙之野”。夏商以来,先后有东胡、匈奴、乌桓、鲜卑、契丹、女真、蒙古和汉民族在此繁衍生息,创造着灿烂的文化。这里是中原通入东北和漠北的重要通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战国时属右北平郡管辖,西汉时设治所,修百余里长城过三县境内,并派李广、路博将军镇守于此,以御匈奴。北魏曹操北征乌桓大捷后将万余乌桓人迁徙内地。元魏时,日渐兴盛的库莫奚族于今大明城建牙帐。奚附唐后,唐在此地设饶乐都督府以扼塞外。至辽代,契丹人于此建中京大定府作为国都,成了当时北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出现了“士读于庐、农耕于野、工居于肆、商贾于市“的盛世之景。此后,金、元、明各代均视中京为军事重镇,派重兵驻守。明太祖朱元璋封十七子朱权为宁献王,就藩大宁,宁城便由此而得名。
公元 907 年,游牧于潢水(今赤峰市西拉木伦河畔)之滨的契丹民族建立了契丹国。耶律德光继帝位后改国号“辽”。为巩固疆土,加强统治,辽相继修建了上京临潢府(今赤峰市林东镇)、东京辽阳府(辽宁省辽阳市)、南京析津府(北京市)、中京大定府(内蒙古宁城县)、西京大同府(山西省大同市),谓之辽代五京。
辽中京是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其规模样式仿照北宋都城汴梁而建,整个城市为方形布局,东西长 8 华里,南北宽 7.5 华里。设有三重城墙,呈“回”字形分布,外城居住汉、回、女真等民族百姓,内城主要是契丹平民和一些身份低微的官吏,皇城居住的是契丹贵族,皇城内建有祖庙和各类宫殿等大型建筑,造型优美,气势恢弘。大定府一度成为当时北方草原上的第二大城市。元朝末年,朱元彰四子朱棣发动“靖难”之时,挟持镇守大宁府的宁王朱权奔燕(原元都北京),为防宁王中途有变,放火烧城以绝其后路。至此,这座北方重镇葬身火海,毁于无形,如今只剩下三座古塔、两重城墙和一个点将台。缘此城毁于明朝,帮后人称这里为“大明城”,称城外的大塔为“大明塔”。新中国成立后,辽中京遗址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塔雄姿 其中辽代大明塔建于 1092 年,为八角形十三层密檐式实心砖塔,总高 80.22 米,基座 35.6 米,每面长 14 米,周长 112 米,体积庞大,是我国第三大高塔,也是现今保存最好、体积最大的一座古塔。

乐天派(2015-05-2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