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丞相虞集

家乡区县: 四川省彭山县

虞集,字伯生,是宋朝丞相虞允文的五世孙。
曾祖虞刚简,为利州路提刑,为官很有政绩。他曾与临邛魏了翁、成都范仲黼(fǔ)、李心传等人,在蜀之东门外一起讲学,深得程、朱学说隐微的旨意,著有《易诗书论语说》,以阐明其义,蜀人尊崇他为理学宗师。虞集的祖父虞珏(原文为上下各两个“工”字),任连州(连州市位于广东省西北部)知州,也以文学知名。
虞集的父亲虞汲,任黄冈尉。宋亡,侨居临川崇仁,与吴澄为友,吴澄称赞他的文章清丽纯正。他曾经两次到京师,赎回同族中被俘获的十余人,因此家境更加贫困。晚年出仕任小官,教授诸生,得到孛术鲁翀(chōng)、欧阳玄等人为弟子而非常赏识他们,以翰林院编修官退休。娶妻杨氏,是国子祭酒杨文仲的女儿。咸淳年间,杨文仲守衡阳,虞汲跟随他,因未有子嗣,虞汲至南岳祷告。虞集临降生时,杨文仲早晨起来,穿戴好衣冠后坐着打瞌睡,梦见一道士至前,牙兵上前禀告说:“南岳真人来见。”梦醒以后,听到女婿生得一男,心里十分惊异。
虞集三岁时就知读书,至元十二年(1275),虞汲携全家去岭外,战乱之中没有携带书籍,杨氏口授虞集《论语》、《孟子》、《左氏传》和欧、苏的文章,他听一遍就能背诵。等到回到长沙,拜师学习,方得到各经的刻本,已经是尽读了诸经,通晓其大义了。杨文仲是世代治《春秋》学说的名家,而他的族弟参知政事杨栋,又明晓性理之学,杨氏未嫁时,就尽通其说,所以虞集与弟弟虞槃,都是受业于家庭,在外则以世家之子的身份师从吴澄,所学都有其渊源。
泰定初年,任国子司业,升任秘书少监。天子巡视上都,因为侍讲之臣多是年高体弱,所以命虞集与集贤侍读学士王结,带着经书相随。从此,虞集每年都跟随皇帝出行。为皇帝讲经的制度,是选取经史之中切合于养心育德及有关治国之道的内容,用蒙古语、汉文两种文本进呈皇上阅读。在润色翻译之际,最难的是那些陈说圣学的内容不容易把其中要旨表达明白,以及那些对时事要务有所指导的内容难于极尽其情实,每次选取一时精于其学的人执掌此事,犹经数日才能完成一篇,虞集反复辨明古今名物而使之通达,然后才能做到准确无误。其文辞的通达程度,若有万分之一的不妥之处,他没有一次不是退而私自叹息。拜翰林直学士,不久又兼任国子祭酒,曾趁讲学结束后,论说京师靠从东南地区运粮充实供给,竭尽民力而置之于险恶不测的水运,这不是宽待远人而利用地利所应采取的做法

文宗在做藩王时,就已经知道虞集的名声,即位以后,任命虞集仍然兼任经筵的职务。曾经因其先世坟墓在吴、越地区的,多年未修而致湮没,请求外放任一郡守以求有所收益,皇帝对他说:“以你的才能任一郡之长是没有什么不胜任的,只是现在你还不能离开朝廷。”任他为奎章阁侍书学士。当时正遇上关中地区遭受严重的饥荒,百姓尸横遍野,有的地方方圆数百里没有一个人存活下来,皇帝问虞集有什么好方法能使关中地区的饥民得救,他回答说:“很久以来太平无事,人们的性情变得喜好安逸,而有志之士,却急于在近期内有所建树,由此而导致怨言增多。在不幸遇到大灾之时,正是君子能施展治国革新的良机,如果能够派遣一两个有仁术、知民事的官吏,稍微放宽一些对他们的限制,使他们能够有所作为,在各郡县中选择可用之人,在百姓原来定居之处,设立城郭,重整闾里,治理沟河水渠,限定田亩,减少征敛,招抚那些伤残老弱之人,让他们各尽其力而逐渐治理,这样就会使那些远逃在外之人逐渐回乡,并在春耕秋收之时,都给予他们资助,一二年间,不要征敛赋税和派遣徭役,疆界确定了,百姓互相关心救援,对四面八方投奔而来的人,都一视同仁,截然有法,这样像三代圣世时期一样的顺服昌盛的臣民,将出现在这片空虚的土地上。”他的建议得到皇帝的称赞。虞集因此又进言说:“臣子假若有幸去治理一个郡,以此法试行,不出三五年,必然会有成果报答朝廷。”皇帝左右有人说:“虞伯生提这建议是想要藉此离开朝廷。”于是不再讨论此事。因有敕令诸兼职不超过三个,所以免去了虞集国子祭酒的官职。
当时宗藩之间有隔阂,功臣奢侈越制,政教未能确立,文宗要通过朝廷考试,选拔人才,虞集被任命为阅卷官,他先提出以“劝亲亲,体群臣,同一风俗,协和万邦”为试题,帝未采用。虞集认为自己作为皇帝日常侍奉的官员,对时政没有多少补益,并且遭到许多人的妒忌,于是便与大学士忽都鲁都儿迷失等人进言说:“陛下真知独见,建置奎章阁,观揽书籍,设置学士官员,以备顾问。臣等占据着这些职位,没有什么建树以报朝廷,自恐有拖累圣德之处,乞求准许臣等辞职。”皇帝说:“往昔我的祖宗,睿智聪明,他们对于致理之道,是生而知之,朕早年跋涉于艰难险阻间,比我的祖宗,既缺乏生而知之之明,对于国家治理和体制,岂能全面通晓?所以才建立奎章阁,设置学士官员,以祖宗的明训、古昔治乱的得失经验,每日在朕面前陈说,卿等要尽量把你们所知道的讲给我听,用以辅助成就我的志向。至于那些军国机务,自有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等机构负责处理,不是卿等的职责。你们以后不要再提及辞职之事。”
虞集评论人才,必然以其人器识为先,对心中不以为然的人,也不去沽取笼络人才的美誉;他评论文章,不达到十分准确公正就不止,对于那些违背经义的文章,文辞虽然好,也不予以赞扬。虽然因为这两点触怒他人而促使别人对他加以诽谤,但始终不因此而改变原则。光人龚伯璲(suì),以才俊而被马祖常所喜爱,马祖常任御史中丞时,龚伯璲成为他的门上客。马祖常屡次称赞他的才学,想要虞集出面把他推荐给朝廷,虞集认为不可,他说:“此子虽然略有才华,但不是有大前途的人,而且我也恐怕他不能得到善终。”马祖常听后仍然不以为然。一天,马祖常邀请虞集到他家中做客,设置了酒宴,酒过一半时,他拿出推荐书请求虞集署名,虞集坚决拒绝,马祖常很不高兴而不再提及此事。文宗驾崩,虞集正在休假,想要谋求南还家乡,没有成功。幼君崩逝,大臣们将要立妥欢帖穆尔太子,采用至大年间的旧例,召集诸老臣到上都商议国政,虞集被列入在召之列。马祖常派人告诉虞集说:“御史有言。”于是他就以病辞归临川。当初,文宗在上都,将要立其子阿剌忒纳答剌为皇太子,就以妥欢帖穆尔太子的乳母夫所言为由,说明宗生前,常说太子不是他的儿子,就把太子贬黜到江南,召翰林学士承旨阿邻帖木儿、奎章阁大学士忽都鲁笃弥实乘驿车到上都把此事记载在《脱卜赤颜》中,又召虞集令他撰写诏书,将此事传示朝廷内外。当时省台的各位大臣,都是文宗平素所亲信任用、功绩与地位相等的人,御史也不敢出言指责此事,只是暗示虞集尽快离去而已。龚伯璲后来因为当权谋逆,遭致杀身之祸,世人才佩服虞集知人。
元统二年(1334),皇帝派遣使者前往虞集家中赏赐美酒、金织文锦二匹,召他还至翰林院,虞集因疾病发作而不能成行,皇帝屡次有敕令,命他就在家中撰写,褒赐勋旧、侍臣。有人以虞集过去曾草拟太子非明宗子的诏书而向皇帝告发,皇帝不高兴地说:“这是我的家事,岂是他一个书生所能作主的呢!”至正八年(1346)五月己未,虞集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七岁。他任官自将仕郎(文散官名,唐宋从九品下为将仕郎,元升为正八品)起步,经过十二次升调为通奉大夫(文散官名,宋为从三品中,元升为从二品)。被赠官为江西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护军,封仁寿郡公。
虞集为人孝友,当他的双亲以世家大族而有美好的德行,中途遭乱亡之灾,侨居下邑,他仍然能在父母左右承奉孝顺而无所违背。他的弟弟虞槃(pán),早年去世,他负责教育弟弟的孤儿,与自己的孩子一样。他的哥哥虞采,以掌管库藏官输送赋钱至京师,亏空数额数千缗,虞集为他筹措借贷还亏空,毫无为难之色。他抚养庶弟、嫁孤妹,都施予他们恩惠。虞集对于那些以知古学而闻名的山林隐士,全都折节礼待,对待晚辈后进之人,即使他们比他年少而地位卑贱,他也能平等对待。对于那些当权的显贵,他从不有所依附,在中书省讨论国政,他正直直论,有许多建议被采纳,曾屡次以只言片语而解除疑误,把人从死亡边缘解救出来,也不因此而希求别人报答他的恩德。张珪、赵世延对他特别礼敬,若有所疑必然要向他咨询。虞集素来清贫,归家养老以后家中人口更多,登门拜访之士相望于道,有好事者争相建造邸舍来接待他。但是他对于碑板(碑碣上所刻的志传文字)铭文的撰写,从不苟且而作。南昌有位名叫伍真父的富民,其资产雄甲一方,娶诸王之女为妻,充任本位下郡的总管。他死后,他的儿子托丰城士人甘悫(què,诚实,谨慎)求虞集撰写墓铭,奉献给他五百锭中统钞折作礼物,虞集不肯为他撰写,甘悫感到很惭愧而离去。虞集教授学生所得的收入及宾客所送的礼物,都用于接待宾客,即使因此而穷苦没有积蓄,也毫不在意。
虞集虽然学问非常广博洽闻,但都能究察学问的源流,精心研究探索微旨,达到心神领会契合。他经天纬地包罗万象的才能全部寄寓在文章之中,充溢着宋朝庆历、乾道、淳熙年间文辞的余风。曾经因为江左地区有很多先贤,他们的事迹都不易被人知晓,他们的学说都还不易被人们了解,而后生晚进的人中知道的更少,所以他想要取法太原人元好问编《中州集》的遗意,另外编一部《南州集》来对这些先贤加以介绍,因为患眼病而使此事终归未成。他平生撰写万篇,存有底稿的只有十之二三。他早年曾与弟弟虞槃共同辟置了两间书房,左室墙壁上书陶渊明的诗,题室名为陶庵;右室中书邵尧夫的诗,题室名叫邵庵,因此世人称虞集为邵庵先生。虞集有四个儿子,其中虞安民,以荫庇为官任吉州路安福州(今江西省安福县)知州。在虞集门下游学之人中被世人称赞的,有莆田人陈旅,陈旅也有文章流传于世。虞集在国子学所教诸生之中如苏天爵、王守诚等人,终生不拜他人为师,都是当世称道的名臣。与虞集交往最深厚的朋友,叫范梈(pēng)。。
虞槃年幼时,曾经读柳子厚《非国语》,认为《国语》确实有可指摘之处,但柳子之说也有可指摘之处,于是著《非非国语》,当时人们已经叹服他有学识。虞槃对于《诗》、《书》、《春秋》诸经都有所论著,而《春秋》乃是其家学,所以特别精善。他阅读了吴澄所解的诸经义之后,就掌握了吴澄经学的旨趣所在,吴澄曾多次称赞过他。兄长虞集,遇到方外僧道,一定要向他们请教佛道学说,曾经认为圣人的说教不很明确,使学者找不到足够的理论依据,如果对于儒家学说不同的异教的疑似之学不能深知,而要研究那些性命之源、生死之故等问题,很少有人会不对异教折服而归化。虞槃不认为是这样,一听说有僧人在座,就不肯入内竟自离去,他为人就是这样刚正不阿,尽管是身为兄长的虞集也对他有些敬畏。但是很不幸他年纪未老就去世了。

nsu杜伟(2015-05-2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