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太平县的县署、鼓楼和文塔古建筑,自东往西连为一线,成了三处古太平重要的标志性景观。
进小东门路北就是县署所在。
县署建筑现在仅存大堂和大狱的一部分。在此建太平县城,始于唐贞观七年(633年)。其前为鄂公敬德堡,因此有说县衙大堂,乃敬德元帅的帅府之所。这一说法,在《太平县志·建置》“公署”篇可以证之;“相传为鄂公帅府,康熙初,大门前尚有行马,有建纛铁具,知县吴轸修建大门始除之”。县署在城东南,历经数代废兴,到了康熙15年,重修已具规模。大堂五间,中设暖阁,楷有雍正八年(1730年)御笔“忠爱堂”匾额。堂前有露台,台前有道光二年(1822年)所建的建木牌坊一座。东西廊房各九间,东为吏户礼税房,西为兵刑工仓。堂后东西房各三间,东为柬房,西为承发房。二堂三间,匾曰:天理人情国法。左右各一间,东为买办房,西为招房:宅门一间匾曰:节用爱人。三堂三间,匾曰:宜攘。其它书房、库藏等办公、生活设施应有尽有。大门东西建有关帝庙、萧公祠、六神祠各三楹,现仅存关帝庙而已。由于小东门街以县署为中心,所以一度曾改城门匾为“勤政门”。
鼓楼,位于十字街中心。现存为康熙四十七年 (1708年)重建,十字歇山重檐楼阁式建筑。通高十五米左右,底座为字卷洞式, 拱洞通往四街,分上—下两层。下层四周砌女儿墙,中部沿四柱砌清水墙,四间开门,内有木楼梯登二层,二层置木栏杆,可以远眺四方,上下两层均为斗拱承托出檐和翼角。外观威严而华丽。2000年筹资30万元进行重修,保持了鼓楼的原貌:其楼上存有本县今人书画多幅,供游者观瞻。著名书法家韩左军先生撰文并丹书的《太平乡思汜》石刻,记述了他“以北人故太平之籍,揽江南今太平之地”的机缘。并对太平之名分属皖晋浙川进行考证,介绍了汾城“古太平”的沿革。实乃文章书法之壁合。位于街中心的鼓楼,楼上本无鼓,为什么却以鼓而名之呢?有说鼓楼曾为城市中的军事活动发信号,后来也演变为生活起居服务,有更漏的作用。清人王奂会《重建鼓楼记》云:鼓楼“实为城邑之纲维,所系基重矣”!然所重者何?鼓楼一朝修举,则“城郭增其丽,廨宇壮其形,甲第于以连绵,商贾由兹辐辏”。或许这些文字,使我们对古人兴楼之举的理解,多少有些帮助吧。
文塔,又称文峰塔、学前塔、南寺塔,位于鼓楼西原试院内, 八角九层,通高十五米左右,塔内空洞式,自一至九层上下贯通,无级可登。第一层砌仿木五铺作双抄斗拱一周,二层以上逐层内收封顶。高大挺拔,为远眺太平的标志。这座塔与北膏腴、太常九龙沟砖塔为一轴线。相传,当年鲁班在现在的福寿建一塔后,就大言一天可建钻天塔。此话惊动厂天上的玉皇大帝,不信人间竟有如此能人,于是就派天蓬元帅和马王爷监督鲁班建塔。两位天神下界后,故意干扰鲁班建塔,当塔建一段时忽大风骤起,鲁班与建塔工具刮至膏腴。鲁班心想:在此建塔移而接之,亦未尝不可;然建不多时风又复起,将之刮至太常。此时天蓬元帅刁;想鲁班遂愿,便学鸡叫,引得太平境内的鸡都呜叫起来。鲁班慌了神,匆忙之间,只得用起神功,把三截断塔各成其型,这就是县城文峰塔,北膏腴的普净塔,太常的九龙沟塔。因鲁班打输了赌,抠一眼交马王爷,于是,现在的木工都用一眼看准头,而马王爷也就成了三只眼。这就是传说中的“鲁班一夜建三塔”。因为建塔日引司难以为考,这就更加增添了传说的神秘感。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