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古建——社稷庙·洪济桥

家乡区县: 山西省襄汾县

在现存的古太平县的建筑中,有两处虽然不在原来的古城中,但确是不能不看的。那便是古太平县的社稷庙和洪济桥。

历史上太平成为名盛一时的古邑之后,原来城里的街道布局,店铺商号,已不能满足南来北往客商交流的需要。于是,出城往南就有了大南关、小南关这两个物资交流的补充场所,出了县城南门,穿过店铺林立的南关街,行约百十来步,街西就是社稷庙,历经沧桑的社稷庙,现在被镇上的卫生院包围着。史载:“社稷庙在南关厢,明洪武年问重修”。嘉庆年间也有过修缮,“道光—三年大加修理,新建飨亭三间,并钟楼鼓楼”,对社稷的崇尚,应该说是比较早的。社,说的就是土地;稷,就是指的五谷;在对刁:以种植业为生的先民来说,与他们生息的那块土地和他们种植的庄稼不可分割,于是将土地和五谷神化,并给予祭祀,旨在祈求丰年,报告收成和表达敬意——先不说以后人们对神界里崇尚观的如何变化,种植业的墓础地位,决定了即使统治者也不敢掉以轻心。所以,政权与社稷成了等同的词语。现存的古太平社稷庙.整体反映丁木结构建筑艺术的特点,主体也算完好。院中的几棵古柏,竟冲越过屋顶,尽情呼吸空气和享受阳光。尽管大殿空空荡荡,难以使人们想像到当年祭祀时,社稷神到底依附于何物。然而,祭献社稷神的三大间飨厅,一根根木柱自地起而上擎,青石鼓柱座雕有动态各异的石狮,可亲可爱。飨亭不用一堵砖墙,八根木柱稳稳地支撑着结构复杂而厚重的亭顶,使得飨亭愈显宽阔。单凭这些,你也能够感略到当时的祭祀气派。建筑中的木雕的精雕细刻,大块木雕整体刻镂,透漏凹凸技法纯熟,花卉人物栩栩如生,线条曲折而流畅,给人以柔美之感。特别惹人注意的是,在社稷庙的木雕中也有龙爪握鱼的图形,这与文庙龙爪握鱼的形象,到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 钟楼鼓楼更是别致,整体建筑均属木构,木雕精巧自不必说。虽钟鼓不复存在,楼下仍然行人可通。抬眼望,楼上密实的斗拱,层层叠出。木雕的山石树木走兽,色彩依稀可辨。钟鼓楼上分绘着伏羲先天八卦和文王的后天八卦图。置身其中,那不仅仅是对艺术的欣赏,对古迹的搜寻,仿佛感到是在进行着跨越时空的对话和交流…… 出社稷庙向南行不过百十米,向西拐,下石坡,不远就是洪济桥。这一条坡巷虽是石板铺路,当地人却叫“草坡”。据说,当年这里最早是买卖牲畜草料的地方。因满坡摆卖的都是喂牲畜的料草,故而得“草坡”其名。社稷庙的正门,原就在“草坡”一巷,当年的陡坡石阶和斗拱层叠的门楼,已是踪迹难寻。据说,社稷庙的正门,木结构的建筑艺术特点更是明显,而且屋顶的前坡,通过层层叠叠的斗拱空伸出丈余,后坡较短。建成后主匠工留话:胜我者留斗三五,不胜我者留斗无数。后来有人翻修门楼,在即将完工之时,由于前坡长后坡短,没有掌握好平衡,门楼的顶子一下子给掀翻。此后三四年,修复门楼之事无人问津。最终虽然来了南县的工匠,修复门楼后,确实没有把原来的斗拱安装完,“草坡”经过历史的演进,自然是不再以卖草为主。从巷口到洪济桥,通巷布满厂商号店铺和风味小吃,生意兴隆不比主街逊色。时至今日,原来的车马大店,尽管风采不再,木门的闭合还伴随着“吱扭扭”的声音,然而进店的石板路凹下去的车轮深痕,却也默默地述说着昔时的辉煌。洪济桥为东西走向,建于金大定二十三年(公元1184年)。桥身为石砌,单卷单孑L拱桥,卷顶雕吐水龙头。整体建筑属于“风雨桥”一类,就是除了人们平时通行外,桥上的走廊尚可遮风避雨。几度毁损,均于修复。清乾隆年间进行了一次大的修整,在保持原结构风格的基础上,把桥上走廊的木柱换为石柱。民国时的县长纪泽蒲,勤政爱民,发现洪济桥又有毁损,不便通行,就动员官民商贾,疏通河道,抢修古桥。桥上所建的五间桥廊。用料硕大粗犷,坚实的梁柱斗拱,体现着金元时期古朴壮美的建筑特点。纪泽蒲县长题名的“洪济桥”匾额,字体端重劲秀,悬于桥廊的北面,给古桥增色不少。20世纪80年代,县文物部门对桥廊进行了翻修,木构部分漆刷一新。现在的洪济桥,虽历经800余年,依然风姿卓然。

国际物流菜鸟许凯鹏(2015-05-2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