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古迹——试院·射圃·书院

家乡区县: 山西省襄汾县

重视文化是古太平县久有的传统,从试院、射圃和书院的设置,可以探寻到古时学子文武兼习和考试管理的轨迹。

文庙往南就是试院。现在是县第二人民医院,尽管古老的试院早已风采不再,但高耸的文锋塔和岿然不动的屋墙石基,仍然能使人们的视线穿越时空,去寻觅那古老试院的踪迹。试院由察院改建而成,清人陈维屏《察院改建试院记》所述备详。据载:自清朝建国至道光年,“成进士者十七人,登贤书者百四十余人,而领解者且四人,盛乎哉”。于是,读书之风日盛,应试童子剧增,高达“七百余人,县署湫隘”。而建自洪武七年(1374年)的察院,两修于康熙乾隆年间,虽地颇广,然屋渐圮。于是官捐俸,绅献银改建试院。东西对峙建号舍三十楹,“以坐可九百人,围学前塔于院中”,其它的配套设施一应俱全。除科年童子应试之外,也可君子讲习其间,砥砺切磋相期,养善气而美风化。

试院之西,古有射圃。从位置上分析来看,应是现在的汾城镇第一初中的操场。天下学校设文武两途,清时朝廷规定,“满汉文字而外,必使兼习弓矢”。因而对射圃之事也颇为重视,但是由于明末政治腐败,变卖天下官地也成为官吏贪污的手段。仅两亩多的射地也被卖掉。道光壬午(1822年),燕山李明府到太平任宰职,在他的倡议下,张公鹏诸乡绅从西中黄张氏手中原价赎回射圃地基。当是时也,碑记旧亭颓废已久,射圃弃坏几乎二百年矣!夫射者,本男子之事,非徒角力,亦以观德。道光丁酉秋,邑令遂燕李公未逮之志,就射圃之地为射圃,筑堂三楹,题其额曰:“观德”。以此校武,途勇猛知兵,科韬略军谋,以备虎榜之开,成进身之阶,也可谓之合浦珠连城壁矣。书院在城外西北处,古太平书院,现已踪迹全无。唯留存的高土基台,可与县志的图考相合。天下书院可谓多矣,然而古太平书院的确与众不同。其名曰:“龙门书院”。何出此名?原来,在古太平县的圣贤中有个叫王通者,曾笃学六年,慨然有济世之志,献太平十二策,隋文帝不能用,归而教书,累征不仕,其弟子甚众,业未竞而卒于家,门人私谥曰“文中子”,明嘉庆九年从祀孔庙。建书院时,人们思文中子之贤,因文中子避居龙门洞中,韬光匿采,不以进仕为荣,始则设教,其踪适在古太平,故冠其书院为“龙门”也,曾有好事者几欲更名,终觉不妥而未果,书院建有堂宇,构葺学舍两楹,中立讲堂,西侧为疱人治馔之所。构亭于堂之左侧,名“拄笏”,为游息之所。

 

国际物流菜鸟许凯鹏(2015-05-2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