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黎民俗

家乡区县: 皇岛市昌黎县

昌黎民俗

    昌黎不仅是远近闻名的山水之乡、花果之乡、鱼米之乡,而且还是全国文化先进县。昌黎的传统文化在冀东乃至全国都占有一席之地。昌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雄厚,群众基础广泛。
    昌黎的地秧歌独领风骚,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沈阳国际民间艺术节、全国中老年健身舞大赛、北京龙潭杯花会大赛、全国群星奖大赛都有过上佳表现。近期在上海世博会上华丽亮相,获得广泛赞誉。成名经典剧目有“跑驴” 、“扑蝶” 等;
昌黎的民歌名声远播,昌黎民歌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几代民歌艺人的挖掘、整理,昌黎民歌的美誉度不断显现。昌黎民歌中的经典曲目有《绣灯笼》、《茉莉花》、《捡棉花》等;
昌黎的吹歌名声鹤起,吹歌是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民间吹歌艺人的不断努力,经典新曲目也层出不穷,异彩纷呈。其经典老曲目有《满堂红》、《句句双》等;
    昌黎的皮影独具魅力,昌黎皮影现在是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期已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般而言,冀东皮影是由唐山皮影演变而来,而唐山皮影实际就是老呔影的别称。作为老呔影的主要承载,昌、滦、乐三县的民间艺人功不可没。由于昌、滦、乐都是原唐山地区的辖地,对外一般是以唐山的名义演出,所以被外界称为唐山皮影。而昌黎自从划归秦皇岛后,昌黎皮影也就从基本成为一个独立的分支了。皮影这一民间艺术瑰宝得到了昌黎皮影艺人的很好传承。皮影中的经典曲目有“鹤与龟”、“大破天门阵”、“孙悟空借芭蕉扇”等。
    昌黎“三歌一影”继参加1997年央视7套春节文艺晚会,2004年央视《走遍中国》栏目拍摄的专题片《昌黎秧歌扭过来》向海内外播出后,2009年10月29日,昌黎县在随秦皇岛北京招商期间,特地以“激情昌黎 拥抱北京”为主题在国家图书馆音乐厅进行了昌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昌黎的“三歌一影”以其热情、精湛、原生态的魅力再一次感染了首都观众。2010年元月4日至9日,由央视《民歌·中国》栏目与中共昌黎县委宣传部、文化局联合录制的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昌黎地秧歌、昌黎民歌和昌黎吹歌在央视音乐频道《民歌·中国》栏目连续6期播出,好评不断。今年5月30日,由昌黎县政府、国图文化产业发展中心主办,昌黎文化局、国家图书馆音乐厅承办的 “影戏童年—欢乐六一皮影动漫嘉年华”昌黎皮影艺术专场晚会在国家图书馆音乐厅精彩上演,为北京的孩子们送去了节日的欢乐和祝福。昌黎文化局为主创的《狐狸和乌鸦》、《狼和小羊》等寓言故事初次被搬上荧幕,《跳芭蕾的小姑娘》和场上即时表演的芭蕾舞《四小天鹅》相结合,使皮影这种传统的民间艺术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通过各期节目的欣赏,感觉到了我县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无限魅力和广阔发展前景。
传统经典曲目“跑驴” 、“扑蝶” 等秧歌戏已经被年轻代的秧歌人很好的承继下来并赋予了新意。值得赞赏!秦梦雨老先生的秧歌表演戏剧韵味十足,二英(艺名)的喇叭堪称一绝,二街张宝海先生不仅喇叭吹得好,鼓敲得那叫一个“溜”。马海霞演唱的民歌“绣灯笼”无可挑剔。皮影“鹤与龟”的表演精妙绝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三歌”艺术专家、著名民间艺人刘荣德(据说是唐山退休干部,卢龙籍),他对昌黎民间艺术了解之精准令人折服。作为昌黎人,虽然不是文化界、三歌界的。但刘老先生全心全意、全神贯注地介绍和宣传我们昌黎的“三歌”的崇高精神,值得我们每个昌黎人崇敬和感谢!
现在昌黎“三歌一影”已经对外叫响。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得展现在世人面前呢?我想有必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思路。昌黎的文化若想走出去,就必须不断改进,就必须精耕细作、精益求精!昌黎人只有拿出想上春晚-敢上春晚-能上春晚的劲头,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昌黎要打造传统文化的“名角”。现在“三歌一影”都有传承人,而且各自都有个“徒弟群”、小团队。应该加以整合。要把现有的“高手”进一步打造成“名角”,并加以“包装”。要在精雕细琢上,在包装上,在谋划上多下功夫,下大功夫。也可尝试一下“星光大道”、“非常6 1”等途径;还可以借鉴一下本山传媒的形式。想当初赵本山刚出道的情形大家可能还有记忆。到“三鞭子”、“卖拐”等精典小品面世的是一个怎样的历程,昌黎文化人应该深入地研究。

 

杨春妹(2015-05-2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