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牵梦绕的地方~大沈丘

家乡区县: 沈丘县

沈丘历史沿革:
沈丘秦朝置项县、东魏改秣陵县、隋改项城县、明置沈丘县。沈丘是以周朝的沈国为名的,沈丘意为沈国废墟。沈丘县原为颍州(今安徽阜阳市)辖县,县治在河南省周口市,明初撤并入颍州州治,沈丘县取消。弘治十一年(1498,此据清·道光《阜阳县志》及明·嘉靖《沈丘县志》,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明史·地理志》误为弘治十年,其他工具书多沿此误),在今河南沈丘老城重建沈丘县,割陈州、项城和颍州地属之,其中陈州十三里(里为县以下行政建制,项城二里,另有外来人户三里,合计二十三里。与沈丘县的22个乡镇、办事处基本相同。1950年县政府由今老城镇迁至今槐店回族镇。


民俗文化——特产:
沈丘金丝猴糖果、沈丘槐山羊、黄金瓜、沈丘千层豆腐、沈丘兆丰贡酒、周家麻花、沈丘天马冰糖麻片
文化遗产:
老城顾家馍
2009年沈丘县城关镇因顾家馍面塑工艺被文化部评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09年河南周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验收推进会圆满结束,“沈丘顾家馍”正式被确定推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大批传统知识陆续被发掘,为河南省传统知识知识产权保护对象再添一批新成员。此次周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验收工作旨在确认一批比较有传承性、自发性、地方性特征,有一定历史价值的项目作为该市重点申报项目。此次普查新发现多项民间传承、传统知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沈丘顾家馍”被确定推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沈丘文狮子
槐店回族舞“文狮子”始于元代,是一位被蒙古军征军到中原的波斯人海鼻耳编创并流传至今的。槐店回族镇的东关、马楼、海楼等村街坊还成立了“回民公义文狮会社”。社中有舞狮手、耍火球手、领绣球手、鼓手、锣钹镲手等。会社每3年都要公推一位德高望重的社首负责组织和协调演出活动,并对“文狮子”艺术进行挖掘整理,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如新改编的“三狮闹春”、“狮子望月”等情节,突出了趣味性和欢快气氛。
沈丘清三彩
沈丘清三彩,又称沈丘剔花彩陶,始于隋唐,兴于明清,民国衰落,属于当地汉族民间美术的一种。秉承唐三彩遗风,又吸收了剪纸、木版年画的艺术风格,在制陶技艺中自成流派,同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烧造于沈丘县石槽乡龚寨行政村。还有十几位工匠,保留了这种传统的工艺。
两仪拳
两仪拳名称起源于《周易》。两仪拳属内家拳术,崇尚高尚武德,历代宗师授徒非常谨慎,从不轻意外传,所以此拳在世间流传很少,精通此拳的更是为数更少。
旅游景点:
沈丘境内的乳香台、青固堆、东冢等古迹均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县城槐店回族镇西郊,西周时为项子国都,今县境南部,春秋时属楚之寝丘邑。从西周建项国至今,已有约3000余年的历史。
华佗冢,位于槐店镇的西南角,沙颍河南岸,有一个像小山包一样的大土堆,当地人称华骨冢,又叫华佗冢。相传东汉末年名医华佗就安葬在这里。1979年1月,当时的沈丘县革命委员会把该冢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沈丘县人民政府把冢前的道路更名为华佗路。


中国伊斯兰教古寺,原名“至元寺”、“老寺”。坐落在河南省沈丘县槐店镇东关。该寺始建于元世祖至元十年(1273),由元初西征时来华的波斯人阿力所建。明嘉靖三年(1524)重修,后因西北回民迁居该县而加以扩建。明崇祯年间遭兵燹。清顺治以后,山西洪洞籍马辉及子孙又陆续重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完工。该寺坐西面东,呈长方形。占地面积9072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000平方米。属中国殿宇式古典建筑。主要建筑分正门、过殿、礼拜殿、望月楼,排列于一条中轴线上;女殿、讲经堂、阿訇住房、沐浴室对称分布两侧。寺北院有园林1处。南北讲经堂各悬“德步桑林”、“功补造化”匾,为清光绪二年(1876)伊玛目杜宽所题。主体建筑礼拜殿由卷棚、殿厅、套房、耳房、望月楼浑然构成,建筑面积达900平方米。殿厅内有12根红漆顶柱,下铺地毯,可容纳1000多人礼拜。大殿中央悬挂阿、汉两种文字匮两块。中文匾书“道遵独一”,为清廷侍卫马廷襄所赠,阿文匾书有库法体“泰斯米叶”。1966年在“文化大革命”中,该寺部份建筑被毁,寺内所藏珍贵手抄本伊斯兰经典、13通石碑亦遭毁坏。1980年主体建筑得到修复。
著名人物:
周兴嗣(公元469--521年),字思纂,南朝陈郡项(今河南省沈丘县槐店镇西赵古台村)人。[11]
隆昌年(494年),周兴嗣受齐侍中吴兴太守推荐任桂阳郡丞。502年,萧衍代齐建梁,聘用周兴嗣任“安成王国”侍郎,后升为员外散骑侍郎。
窦画村,名书成,沈丘县槐店镇人,清道光年间拔贡,人称“窦拔贡”。
袁保恒(1827--1878),字小午,号筱坞。项城(今河南省项城县)人,为袁世凯叔父。[12]
李鸣钟,字晓东,出生于1886年,河南沈丘人。[12]
方中铎(1912-1986)年,沈丘莲池人,曾荣获共和国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kiss the rain(2015-05-2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