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长汀

家乡区县: 福建省长汀县

长汀县,别称“汀州”,简称“汀”,隶属于福建省龙岩市,地处福建的西部山区,武夷山南麓,南与广东近邻,西与江西接壤,是闽、赣两省的边陲要冲。是福建新石器文化发祥地之一,全县有200多处新石器遗址。汉代置县,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建汀州,成为福建五大州之一。自盛唐到清末,长汀均为州、郡、路、府的治所。2010年末户籍人口39.34万人,通行闽西客家语长汀话。县人民政府驻汀州镇。

长汀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于一体,与湖南凤凰一起被国际友人路易·艾黎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山城之一”。 2012年获“中国十大最具人文底蕴古城古镇”称号。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客家大本营,海峡西岸经济区西部名城。

“汀州”之由来,“汀江”曰鄞江,在府东南,一名正溪,发源宁化县,历湘洪峡,至东庄潭分为二派,一自惠政桥入,一自太平桥入,至高滩角复合为一,南流至杭,达潮以入于海。宋蒋之奇有“鄞江一丈水,清可照人心”之句。按天下水皆东,惟汀独南。南,丁位也,郡名汀州取此。

长汀是福建新石器文化发祥地之一,全县有200多处新石器遗址。

282年(西晋太康三年)为新罗县境。“新罗城”,一云在龙岩。《漳志》云在汀州境。《一统志》云,开元末于新罗故城东,置长汀为汀州府治。《寰宇记》:开元末,新罗令孙奉先,昼假寐于厅事,见神曰:“吾新罗山之神,从府主,求一牛食。”按此则新罗乃山名,当在长汀之西,晋唐因之以名县,非今之龙岩城。即古之新罗城也。(摘自《清·汀州府志》)

736年(唐开元二十四年),福建经略使开福、抚二州山洞置汀州,于九龙水源长汀村置长汀县,属汀州。742年(天宝元年),改汀州为临汀郡,758年(乾元元年),复名汀州,时县治已附于州郭,后随州治迁至东方口(宋名县基岭)县治仍附州郭。769年(大历四年)。又随州治迁白石村,即今县治所在。

893年(景福二年),王潮克福州,称留后,长汀县属王潮。909年(后梁开平三年),潮弟审之为闽王,933年(后唐长兴四年),闽王王延钧称帝,改元龙启,长汀县仍属闽。943年(闽永隆五年),闽富沙王王延政于建州称帝,国号殷,改元天德,944年(天德二年),长汀县属殷,945年(天德三年),殷亡,长汀县属南唐。975年(宋开宝八年),南唐亡。县入宋版图。985年(雍熙二年),长汀县属福建路。

1278年(元至元十五汀州古城墙

年),改汀州为汀州路,长汀县属福建行中书省。1281年(元至元十八年),为囊加真公主赐地。1282年(元至元十九年),福建、江西二行中书省合并,置福建宣慰使司,长汀县属福建宣慰使司。

1368年(明洪武元年),改汀州路为汀州府,1369年(明洪武二年),置福建行中书省,长汀县属福建行中书省。1376年(明洪武九年),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长汀县属福建承宣布政使司。清代沿用明代制度。长汀县始终为汀州、郡、路、府属县。

1913年(民国二年),废府建置,长汀县属汀漳道,隶福建省。1919年八年(民国八年),闽军与护法军协议,长汀县属护法区。公元1925年(民国十四年),复隶福建省。

1929年3月,红军入长汀,建长汀县革命委员会,为闽西、赣南第一个红色县级政权,苏维埃政府于涂坊,属闽西苏维埃政府。1931年10月,建立汀州市苏维埃政府于城关。12月,以南阳、才溪、通贤、畲心、涂坊、中屋村、水口、三洲、濯田等区建新汀县,县治设于濯田。以河田、四都、古城、长汀附城、汀东、童坊、张地等地为长汀县,县治设于河田。市、县均属西苏维埃政府。1932年3月,建立福建省苏维埃政府于汀州市;与此同时,撤销新汀县。才溪、通贤划归上杭县,南阳划归新泉县,其余各区并长汀县。10月,分长汀县东北部分地建立汀东县于馆前;1933年9月,分长汀县近汀州市部分地区建立兆征县,县治设省苏维埃政府内,均属福建省苏维埃政府。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11月,红军作战略转移,撤离中央苏区。长汀复由国民政府统辖,改用民国纪年,仍合称长汀县,隶福建省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员驻汀。翌年改隶省第七区解放军接管长汀县。18日,成立长汀县人民政府,隶福建省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1年至1997年,隶龙岩地区专员公署。

1997年5月后,隶属地级龙岩市。

只想取个帅气的名字~(2015-05-2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