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居木楼是我来到人间的第一个乡愁,它伴我一生的留恋。
我曾经的故居,是浙中乡土文化一个重要的表现载体,也是江南古代建筑的灵气精魂所在。
故乡的木楼,它不仅仅是一种楼,它更是一种文化。我认为木楼的存在,准确地标注着浙中地区的一贯特点,楼上住人,一上一下,又毗邻而居,互不干扰又相互依存,再没有这样的建筑能体现出一个乡居特点及其包容性了。反过来也可以说,是这种建筑多年来形成了这样的乡村特点。砖混结构在任何农村都能建起来,然而,倘若你在哪个村落里,忽然发现了一排新建的木楼,你的脑子里会很自然地认为———这是仿木楼式建筑。
木楼就好比一瓶有年份的名酒,喝光它,仅仅就是一顿饭的时间,而酿制并存留它,则非一朝一夕的功夫所及。
木楼就是一个乡村文化记忆的群像。很多步伐匆忙的人,总是对眼下的人和事发生兴趣,他们很少让一些“无用”的思想占据自己的脑子,然而,等到有那么一天,他跑不动了,甚至走不动了,他不得不停下来,那个时候,他一定会发现,原来占据自己脑子里的,没别的,全是那些被他一直认为是“无用”的东西,这些东西里边,最大的成分就是———记忆。记忆往往不请自来,当然,记忆也往往烟消云散,我们需要偶尔想起,不时温习。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古乡木楼就是一个记忆的温床。要是你某一天,站在浙江中部的某个小村子,就着斜斜的夕阳,回望,依稀仿佛间,你猛地感觉自己看到了沧桑的木楼间,一位江南小妹,娉娉婷婷在穿行,你走的脚印是覆盖在她脚印之上的。尽管你从来没见过这位小妹,尽管你根本想象不出她是什么模样,但是,站在木楼下,一种幽深的历史感笼罩着你。你穿越了。好在,你还有地方穿越,这就是记忆的好处。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