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吏吴品珩:整顿吏治,不畏洋人
此楼由意大利人参与设计,其主人是清代进士吴品珩
骑马楼,顾名思义,就是可以骑马的楼房。
国内最著名的骑马楼在江苏苏州何园。此楼分为东西两幢,以狭窄的巷道相连,正面看形似马鞍。此楼的奇特之处在于——无论上下,东西,前后,楼道相连,宛如迷宫。
何园的骑马楼已经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在我市吴宁街道西街社区,也保留着东城唯一的骑马楼“逸园”(又称“方伯第”),眼下已是岌岌可危,亟待保护。
“此楼从建筑风格上看,可谓东阳唯一,相传曾有意大利建筑设计师参与设计。”昨日,市历史文化研究会成员、电信公司职工徐松涛再次来到位于西街社区西经泽巷。距离他上次来此地已过去5年,这组建筑在春日夕照中更显破败。“它的主人、清代进士吴品珩倘若泉下有知,不知该何等惆怅!”5年来,吴品珩的后人多次向有关部门吁请保护,却未有进展。
廉吏吴品珩:整顿吏治,不畏洋人
数年前,热衷收藏的徐松涛得到了一本古籍《逸园日记》,这本日记的主人就是吴品珩。
正是这本日记,钩起了徐松涛研究吴品珩的兴趣。
吴品珩(1856-1927),字佩葱,又字韵玱,号逸园,晚年号定农。巍山镇白坦人,清光绪丙戌科(公元1886年)进士,殿试总名次为16名,系东阳人在元明清三朝600余年中殿试名次最高者。晚清官途日隘,吴品珩亦是仕途艰难。他历任刑部主事,历职左参议、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等;后加正二品衔,简任湖北荆宜道台,兼荆州钞关和宜昌、沙市洋关监督。因政绩卓著,升任安徽省按察使,再迁安徽省布政使。辛亥革命后,任浙江省政务厅厅长、护理浙江巡按使。1915年辞职回籍。
晚清时期官场腐败,贪赃枉法、媚洋惧外成风。吴品珩“出污泥而不染”,清正廉洁,风骨硬挺。
荆州有条万城堤,保障长江沿岸十几个州县安全。筑堤费用向来运用公帑,但当地官员每年从中抽取白银1000两“孝敬”荆宜道道台。吴品珩任荆宜道台兼荆州钞关、洋关监督时,他一上任,知府就送上这笔白银,吴品珩严厉拒绝:“道台得到了这千两纹银,就是从水堤上挖去了千两纹银。这种陋规,我不能接受!”遂把这笔钱归入荆州万城堤的工程款,作为冬防工程之用。
钞关是中央设在地方内河航线上征收船税的机构。吴品珩上任后,了解到荆州钞关流弊甚多,就着手整顿,规范“关书”,严令关税人员不得吸食鸦片,并革除吸烟者6人。钞关的税收,一向以“钱”缴纳,以“银”上交。因为制钱与银的比价,官方和民间存在差异,上解时往往只需十之八九,余下一二成则由税官分肥,主官可得大头。吴品珩到任后,就以每日实际税收之铜钱报表为依据上解国库,革除了这一流弊。洋关的税收人员一贯把税收所入全部存入商号,到一定时候把利息取出来纳入私囊。吴品珩接到朝廷清理财政的诏令后,不论钞关、洋关,所有税收及利息全部上缴国库,种种贪污中饱行为就此杜绝。
荆州设有天主教堂,教堂的神父马修德袒护教民,历任道台和关长都怕他三分。吴品珩到任以后,对教民的不法行为同样惩处,不怕洋人干涉,平息了民愤,维护了主权。
辛亥革命爆发时,吴品珩正在安徽布政使任上。安徽通电响应起义,正在病中的他就督促下属把文书档案点交清楚,返回东阳。
回乡后的吴品珩热心公益,捐款抚养族中孤儿,捐助东阳城南门外育婴堂经费。民国11年东阳遭受特大壬戌洪灾,吴品珩不顾年老体弱,赶赴杭州恳请当道赈灾,又请同榜探花冯熙拨款赈济,获得华洋义赈会、江苏义赈会、浙江筹赈会等机构支持,拨出巨款救灾,全县乡绅送其“泽沾桑梓”匾额以表谢忱。
吴品珩以书法名于时,其行楷遒劲秀雅,东阳许多族谱中尚有其遗墨。
逸园骑马楼:中西合璧,南北交融
吴品珩拿定返回故籍的主意后,即在东阳县城置办房产。
1913年,新居建成。新居位于东阳城区的西金泽巷,离现老市府仅百步之遥,由4幢大小不等的宅院加上一个后花园组成。
南面第一幢房子是一座洋房,其次是一排东西南北对称的骑马楼。徐松涛说,所谓“骑马楼”就是楼上能够溜马。马的身材高大,一般楼上走廊容纳不下,即使能够容纳,如果不是四面环通的话,马也不易掉头。所以这座房屋楼上的层高较高,人在上面毫无压抑之感。
骑马楼上的木栏杆全是罗马柱。四四方方的天井用石板铺就,大而明亮,排水系统科学合理,雨止即干。走廊外的柱子全为方形,整齐划一。所有的门窗都用上了线条。据附近居民介绍,此房之西原有一幢房子,后来被拆建作厂房。
此房后面,隔了一条鹅卵石小道,分列着两幢房子,都是四合院模式,材质和建构方式与走马楼相同。鹅卵石小道之东,建有一门,3块条石叠就,没有任何花边,极尽简洁。门额上嵌有一石,上题“逸园”。此两字在1966年被凿去,但字迹仍依稀可辨。
这3幢历经浩劫而保存下来的建筑全部为砖木结构,一二层之间的墙面上特意做了砖砌线脚,屋檐下也做了具有西方风格的线脚。建筑的外墙是红褐色的沙灰墙,如今看去稀松寻常甚至落伍,但在当时,这可是富贵人家的专属。原来,沙灰墙用石灰膏和沙子加水和成,不用水泥,抹墙时要加入玻璃丝。因为东阳不产石灰,当时建房所用的石灰要从百里之外的诸暨雇人工挑来,故沙灰墙的建筑成本高于砖墙,但其隔热、隔音和防盗功能都比砖墙好。
据吴品珩的孙子吴郁琳说,他听父亲说过,这些房子曾经有意大利建筑设计师参与设计。他小时候就住在这里,百叶窗、线条门等都是当时的稀罕之物。
徐松涛分析,吴品珩在北京当过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接触过许多外国人,对西方建筑艺术有一定了解。同时,他客居北京多年,对北京四合院更是了如指掌,他的这座故居不但融合了中西建筑文化,而且引进了北京四合院的建筑布局。这样中西合璧、南北交融的混搭建筑,在东阳这个南方小县城里绝无仅有。
抗日战争期间,“逸园”沦为日寇的特务机关所在地;解放后一度成为县大队关押犯人的地方。后来所有房产全部作了东阳酒厂的厂房。
沧桑方伯第:建成百年,保护阙如
吴品珩共育有九子,除第七子早殇,其余八子均受过良好教育。“我们这八房如今已繁衍出数百人,散居全国各地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美国、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都有我爷爷的后裔。”在西经泽巷临近西街的一幢楼房里,住着吴品珩第九房孙女、72岁的吴文玉。
“小时候我就住在最大的那幢洋房里,也就是爷爷生前住的那幢房子。”吴文玉出生时吴品珩已经去世,但因为住在骑马楼内,听父亲吴昌坤说了不少关于爷爷的故事。在她的印象里,这幢气派豪华的楼房在东阳城区首屈一指。但是解放后,随着堂兄弟们飘零各地,房子的产权逐渐复杂,“收归东阳酒厂后,随着企业改制,这些房子租的租卖的卖,我都不清楚产权归属了。”
2005年初,听说市里将旧城改造,金泽巷区域将拆迁,吴文玉把此事告知了堂兄弟们,“当年3月份,在武汉的第四房堂兄吴维岳来信,让我能否与相关媒体联系,把这幢老房子保护下来。”吴文玉找到市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负责人告诉我,我爷爷在巍山镇白坦村的祖居务本堂已经列为省级文保单位,即将修缮;城区的逸园不在文保之列,暂时无力修缮。”
看着祖父留下的房子走向破败,吴文玉很是无奈,“现在都不敢踏足老洋房,里面已被糟蹋得不像样子,看了就难过。”骑马楼和北面的两座四合院如今被租给了十几户务工者,门楼、厢房被改造成了厕所。虽然部分结构糟朽破烂,但整体格局依然完好,透着精工细造的用心。“城内几位名人像张国维、李品芳等人的故居都受到了保护,希望我爷爷亲手建造的房子也得以继续存世,毕竟城区这样有价值的民国建筑已很稀缺。”听说今年将启动金泽巷区域旧城改造前期工作,吴文玉希望“逸园”能得到妥善安置,成为城区的一处人文景观。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