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民俗文化》是一部较全面研究和阐释蒙古族民情风俗的著作。该书以全新的学术视野,对流淌了数千年的蒙古族民俗分时分题进行深人而全程性的挖掘,给出了熔铸着诸多新见的分析“报告”,使读者透过蒙古族民情风俗,了解到蒙古族在不同生活时期与社会发展阶段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及审美趋向。该著述无论是在民俗文化解读方面,还是研究方法上都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为洞察蒙古民族的文化精神提供了一个多维的视角。
古老的蒙古民族,以悠久的历史,创造了彪炳于史册的文化与游牧文明。他们世代植根于蒙古高原这一广袤大地,以“美草甘水则止,草尽水竭则移”的方式生存繁衍着。从远古至近代蒙古族都是以畜牧经济为主体的,并以独特的生存方式创造了游牧民族独特的文化:一个“综合着文学艺术、饮食服饰、天文历法、建筑医药、民间工艺、节日习俗等等这个民族所积累起来的全部群体性质的文化”。它似一条脉脉清流哺育着生生不息的蒙古族人民,又似一面镜子,透视出蒙古民族强悍雄浑的勃勃英姿。因而,研究蒙古民族的民情风俗,总结和概括蒙古族传统文化,研究其珍贵的精神财富,探求其文化观念与根脉,成为研究者的重要课题。鉴于此,学术界和民间社会团体对蒙古族民俗研究倾注了相当的心血,但要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绝非易事。该课题对研究者的毅力和素养都是一个挑战。本书作者以极大的勇气,数年尽责守土,倾用了持久的潜心之功,对散在的大量的风俗资料进行了基础性的梳理和钩沉,抓住了蒙古族民俗的内在结构和思想内核,精练出长达27万字的著述,彰显出作者勇辟新径和爬梳文献的功力。
评价该著作及其价值,首先遇到一个问题,即是何谓“风情”?简而言之就是民俗风情之义,对此中外典籍史书屡有阐述,我们以《汉书·地理志》为例:“凡民禀五常之性,而有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无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用现代观念意识来解释,即为“自然条件不同而形成的习尚叫做‘风’,由社会环境不同而形成的习俗叫做‘俗’。”故今人将民间的生活习惯、饮食起居、婚丧嫁娶、宗教节日、体育卫生、民歌谚语、民间故事及其它带有民间色彩的文化形态和生活方式,都包括在每一个民族的“风情”范畴之内。《蒙古族民俗文化》作者对此的认同,不仅体现于本民族外在生存形式和“能歌善舞”、“骑马射箭摔跤”等可视表象的表达,而且锐意创新,以极强胆识超越于此,从蒙古民族的生活习俗中提炼其精华,力求展现蒙古民族坚韧守信、质朴务实和英雄主义的基本精神以及独特的人生价值观。具体而言,笔者认为该著述有以下几方面可圈可点:
首先,研究视野颇为开阔。以往文献中对蒙古族风俗的描述,大都不注意剖析民俗形成的文化背景,近年民俗学界后来学人,也大都习惯于沿着传统的行为惯性就直走下去,多专注于民俗事象的形态层面,极少跳出“资料再述”的框囿,很少将感性的风俗事象提升至意义的层面,进行多学科、多角度的审视与剖析。《蒙古族民俗文化》的作者在这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其学术自觉与视野拓新主要体现在:突破了以往重风俗描述而忽略民俗赖以存活的环境、演变轨迹与特征探究的传统研究范式。其中,最为世人所称道的是蒙古族的自然生态观,即游牧族群顺从“长生天”的可持续生存模式。作者认为,蒙古民族这一生产方式与文明的内在价值较之其它民族并无先进与落后之分,但在当今世界生态观深人人心之时,游牧文明和蒙古族古老生产方式之精华必将重新影响人类。
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人们对蒙古族的了解还很不够。一提到内蒙古地区,人们只想到“风吹草低现牛羊”的场面,忽视了蒙古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发明创造。《蒙古族民俗文化》的作者意识到这一痼疾,认为研究蒙古族民情风俗的意义不在其本身,而应考虑到蒙古民族多地域多层次的文化存在。因此,作者在著述中增添了蒙古民族历史、经济、文化等内容,为理解其民情风俗提供了大背景,致使整个蒙古民族的风俗及来龙去脉更加完整而系统化。“神灵世界的风波”一章,闪存着远古社会神灵的风波,原始萨满教的痕迹,又有现代佛教的遗存与鲜为人知的傩文化朦胧。记述了各个宗教之间的彼此协调融合,阐述了蒙古民族归纳各宗教思想精华并运,用于日常生活遂成民情风俗的渊源,提示读者注意到其他文化因子对蒙古民族风俗文化变迁的种种影响及不同风俗文化之间的有效互动。
其次,具有现代著述的结构意识。《蒙古族民俗文化》对蒙古族民情风俗的构架与流变的表述清晰,折射出本书作者所具备的多学科的知识结构与学术素养。该著广泛吸收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以人类学、历史学、民俗学等研究视角和蒙古族固有的文化特点,按其民俗事象的性质布局各章节,以此作为考察民族文化的契机,分析其文化观念和精神功能。专题分类的论述方法的好处在于脉络清晰,但是,作为一个文化体系,各章或各部分之间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其本身是一个水乳交融的整体,因此,作者在每一专题的后面都做出了一定分析,疏通了蒙古民族优秀文化的综合性和整体性。简单讲,本专著不是对所有风俗泛泛记叙,而是对有风趣、有特点的民俗事象进行特写;它不是对所有的风情项项说明,而是对那些具有鲜明蒙古文化特征的民俗加以适当的考证;它不是对同一风情的多种现象进行罗列,而是对那些同属同类但有特殊文化价值的民俗进行重组比较,增强了本书的可读性和学术性。本书各章节实质都是围绕三个方面阐述:一是民情风俗的来源;二是内容与表现;三是风情民俗的具体特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