涞水踢球的起源及场地

家乡区县: 保定市涞水县

起源

涞水古称“遒县”,隶属保定市,位于保定市西北70公里处。涞水踢石球,俗称涞水踢球,流传于涞水县平原地区农村。涞水由山区、平原两部分组成,十几条小河从山区流向平原,带来了大量泥沙和鹅卵石。世代居住在这里的人们闲暇之时,便踢球状的鹅卵石嬉戏消遣,后来,逐渐形成了一种集运动、技巧、娱乐、趣味于一体的传统群体体育竞技活动——踢球。[1]考古部门曾在该县东文山乡西长堤村春秋时代的古墓中,发现了陶制随葬品花球,说明早在2700年前,涞水人就已经开始爱好踢球。

场地

涞水踢球使用的器具主要是石球和志子儿。传统踢石球用的是打磨过的鹅卵石,分大中小三种,因场地不同而选择不同大小的球。志子儿用树棍或竹竿、高粱秸秆做成,大拇指粗细,长约70-80公分,它的作用一是划踢球场地边界,二是测量球距。踢球前要选好场地、划定球场边界,并商定对输球者的处罚方法。场地以松软与坚实相间的为最佳,大小以15米×15米为宜,长方形场地也可以,但窄边至少不小于3米。踢球有输赢,并且对赢球者有相应的奖励。踢球这种活动不受人数、年龄、场地限制,随时随地可以踢,且投资少,因此世世代代在民间传承

!!!(2014-05-1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