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千年岁末,全国刀剪行业的精英和权威们,云集广东阳江,宣布中国刀剪行业专家委员会的诞生。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刀剪业首次成立专家委员会,汇聚了当今中国刀剪界最顶级、最拔尖的专家和巨匠,是一次人才技术的集中亮相和检阅,更是一次关于中国刀剪业思维和激情的盛宴。一时引人瞩目。
而最引人瞩目的,则莫过于其中的“十八子”———阳江十八子厨业有限公司。
她代表“中国菜刀中心”,是中国菜刀技术权威所在,是业界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终于第一次见识了被誉为“中国刀王”的李辉———十八子公司的创始人、现任董事长。
广东阳江,故有三宝:豆豉、漆器、刀具。阳江刀历史悠久,闻名遐迩,其以锋利、美观、耐用等特点行销全国各地,远销亚、非、拉、欧、美各大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粤西传统名牌产品中最具代表的佼佼者。
翻开150多年的历史,清同治(1845)年间,阳江城工商业渐见兴旺,南粤十数县商客云集于此,从事各种贸易活动。刀具、豆豉、漆器、海产等阳江传统产品,成了各地商家争相采购的货物,阳江刀,逐渐成为一宝,被人格外青睐,从而带动了阳江城工、商、农、渔等行业的发展。当时的阳江刀以小作坊(打铁铺)形式生产,产量较小,惟县城之“打铁巷”(现仍保留此一街名)附近一带,糜集十数间打铁铺,因而产品往往供不应求。打铁铺除生产菜刀外,尚生产禾镰、镰刀、剪刀、日用小刀等。其时,阳江刀渐入佳境,颇为大众推崇,知名度日益提高。
进入20世纪20年代,阳江的“何全利牌”菜刀脱颖而出。老刀匠何全利深得祖传制刀精艺,其造出的菜刀,钢水清、刀锋利,既能切肉,又能折骨(小骨头),故又称“文武刀”,使用时无需换刀,尤其深受厨师喜爱,为当时一绝。因其内销为主,极少外销,所以多在本地流行。直至解放时期,广州批量生产的“双狮牌”、“555”等牌子的菜刀流入阳江,对菜刀市场有所冲击。1954年,“何全利”并入手工合作社菜刀组,后因大量生产,产品质量大不如前。何全利辞世后,晚辈难以为继,何氏菜刀从此匿迹江湖。
真正使阳江刀扬名的,当属阳江著名老刀匠梁季芙。梁氏研制的刀具,以造型好、款式多、刀刃利、不易生锈卷口、好使耐用等特点迅速占领市场,使阳江掀起一股仿制热,推动阳江刀业从竞争中发展、壮大,一时声威大震。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祖国改革开放的浩浩春风,吹绿了阳江造刀业的一江春水。富有活力的个体、民营刀剪业的横空出世,致使体制陈旧、管理滞后、技术落伍的阳江地方国营小刀厂,不堪冲击,元气大伤,1992年时已走下坡路,1997年寿终正寝,画下了阳江地方国营小刀生产的休止符。
当初,肯定没谁想到,在阳江城河南一隅,20世纪80年代初的李辉打铁铺,会在短短七八年间发展成一家屈指可数的民营企业,以至一举直指苍穹,扬名天下!
这个李辉,当时仍在阳江国营小刀厂当工人。他背着别人,利用下班的空余时间,像做贼一样,在悄悄做着自己一个“造出一把名刀”的梦。
就是这个“梦想家”,以其不屈不挠的打拼精神,和一股刻苦钻研永不言败的干劲,紧紧依靠科学,敢于摒弃传统,大胆进行技术创新,将传统的阳江刀进行一场场脱胎换骨的改造和升华,使阳江刀走出了泥淖,走向了新生,走进了辉煌。
这就是李辉的呕心沥血之作———“阳江十八子”刀具。
阳江刀,在历史上最具名气之日,便是今日阳江十八子时代!
李辉便是把阳江刀发扬光大,推上顶峰的第一人了。
十八子,到底有哪十八般武艺或是获得阿里巴巴的魔法?仅仅用了10多年工夫,就把偌大一个中国的众多百年刀剪老字号“打”了下去,一举坐上全国刀剪行业的第一把交椅,缔造了一个最具民族品牌,敢与洋刀比试的刀具王国!
走近人称“中国刀王”的李辉———这位十八子公司的创始者;走近李辉身边那位得力的骁将———阳江市十大杰出青年企业家李回(李辉长子),与读者一道,共同见证“中国菜刀中心”———阳江十八子厨业有限公司的传奇历史。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