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卷一百八十一·列传第六十八·虞集虞刚简虞汲传(附弟槃)
虞集,字伯生,宋丞相允文五世孙也。曾祖刚简,为利州路提刑,有治绩。尝与临邛魏了翁,成都范仲黼、李心传辈,讲学蜀东门外,得程、朱氏微旨,著《易诗书论语说》,以发明其义,蜀人师尊之。祖珏,知连州(连州市位于广东省西北部),亦以文学知名。父汲,黄冈尉。宋亡,侨居临川崇仁(江西抚州市崇仁县),与吴澄为友,澄称其文清而醇。尝再至京师,赎族人被俘者十余口以归,由是家益贫。晚稍起家,教授于诸生中,得孛术鲁翀、欧阳玄而称许之,以翰林院编修官致仕。娶杨氏,国子祭酒文仲女。咸淳间,文仲守衡,以汲从,未有子,为祷于南岳。集之将生,文仲晨起,衣冠坐而假寐,梦一道士至前,牙兵(亲兵)启曰:“南岳真人来见。”既觉,闻甥馆(指女婿)得男,心颇异之。
孛术鲁翀(chōng),1279—1338年,元代中后期女真族儒者和优秀古文家。他深深服膺儒学,忠直不阿,喜交纳正人君子,又勤于著述,有《菊潭集》60卷,今已不存。
欧阳玄,1274—1358年,字元功,号圭斋。祖籍庐陵(今江西吉安),生于湖南浏阳,为欧阳修族裔,元代史学家、文学家。
集三岁即知读书,岁乙亥,汲挈家趋岭外,干戈中无书册可携,杨氏口授《论语》、《孟子》、《左氏传》、欧苏文,闻辄成诵。比还长沙,就外傅,始得刻本,则已尽读诸经,通其大义矣。文仲世以《春秋》名家,而族弟(《宋史·杨文仲传》中说杨栋是杨文仲的堂房叔父)参知政事栋,明于性理之学,杨氏在室,即尽通其说,故集与弟槃,皆受业家庭,出则以契家子从吴澄游,授受(交付和接受)具有源委。
外傅:古代贵族子弟至一定年龄,出外就学,所从之师称外傅。与内傅相对。
吴澄,1249-1333年,抚州崇仁(今江西崇仁县)人,元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
左丞董士选(董仲舒后裔,元朝元帅董俊长子文柄的儿子)自江西除南行台中丞,延集家塾。大德(元成宗铁穆耳的年号)初,始至京师。以大臣荐,授大都路儒学教授,虽以训迪(教诲开导)为职,而益自充广,不少暇佚。除国子助教,即以师道自任,诸生时(通“伺”,伺候,等待)其退,每挟策(手拿书本)趋门下卒业(毕业),他馆生多相率诣集请益。丁内艰(母丧),服除,再为助教,除博士。监祭殿上,有刘生者,被酒(为酒所醉)失礼俎豆间,集言诸监,请削其籍。大臣有为刘生谢者,集持不可,曰:“国学,礼义之所出也,此而不治,何以为教!”仁宗在东宫,传旨谕集,勿竟其事,集以刘生失礼状上之,移詹事院,竟黜刘生,仁宗更以集为贤。
俎豆:zǔ dòu,俎和豆,古代祭祀、宴会时盛肉类等食品的两种器皿。也指奉祀。
元仁宗:1311—1320年,元武宗弟,在位九年(1311年-1320年)。仁宗死后,立儿子硕德八剌为皇太子,即是元英宗。
大成殿新赐登歌乐,其师世居江南,乐生皆河北田里之人,情性不相能,集亲教之,然后成曲。复请设司乐一人掌之,以俟考正。仁宗即位,责成监学,拜台臣为祭酒,除吴澄司业,皆欲有所更张,以副帝意,集力赞其说。有为异论以沮之者,澄投檄去,集亦以病免。未几,除太常博士,丞相拜住方为其院使,间从集问礼器祭义甚悉,集为言先王制作,以及古今因革治乱之由,拜住叹息,益信儒者有用。
司业:1、主管世子学业教育。2、学官名。隋以后国子监置司业,为监内的副长官,协助祭酒,掌儒学训导之政。至清末始废。
投檄:投弃徵召的文书。借指弃官。
拜住:木华黎后裔。因重视儒学,故有“蒙古儒者”之称。延祐二年(1315),为太常礼仪院使。英宗即位,授为右丞相,助英宗推行新政,重用张圭、虞集等儒士,罢冗官,行“助役法”以减轻徭役赋税,颁布《大元通制》,引起蒙古贵族铁木迭儿及余党铁失等不满。至治三年(1323)八月,随英宗自上都((原为开平,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东北)南返,途经南坡店(在上都南)时,铁失发动政变,与英宗同时被刺身死。
朝廷方以科举取士,说者谓治平可力致,集独以谓当治其源。迁集贤修撰。因会议学校,乃上议曰:“师道立则善人多,学校者,士之所受教,以至于成德达材者也。今天下学官,猥以资格授,强加之诸生之上,而名之曰师尔,有司弗信之,生徒弗信之,于学校无益也。如此而望师道之立,可乎?下州小邑之士,无所见闻,父兄所以导其子弟,初无必为学问之实意,师友之游从,亦莫辨其邪正,然则所谓贤材者,非自天降地出,安有可望之理哉!为今之计,莫若使守令求经明行修成德者,身师尊之,至诚恳恻以求之,其德化之及,庶乎有所观感也。其次则求夫操履近正,而不为诡异骇俗者,确守先儒经义师说,而不敢妄为奇论者,众所敬服,而非乡愿之徒者,延致之日,讽诵其书,使学者习之,入耳著心,以正其本,则他日亦当有所发也。其次则取乡贡至京师罢归者,其议论文艺,犹足以耸动其人,非若泛泛莫知根柢者矣。”六年(1319),除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仁宗尝对左右叹曰:“儒者皆用矣,惟虞伯生未显擢尔。”会晏驾(古时称帝王死),不及用。
朝廷方以科举取士:元仁宗仿唐宋旧制,于延祐二年(1315年)诏行科举,尊崇朱熹之学,史称“延祐复科”。蒙元灭金、宋后,科举废弃。“延祐复科”距离宋亡36年,汉族士人至此方重获正常的晋身途径。
英宗即位,拜住为相,颇超用贤俊,时集以忧还江南,拜住不知也。乃言于上,遣使求之于蜀,不见;求之江西,又不见;集方省墓吴中,使至,受命趋朝,则拜住不及见矣。泰定初,考试礼部,言于同列曰:“国家科目之法,诸经传注各有所主者,将以一道德、同风俗,非欲使学者专门擅业,如近代五经学究之固陋也。圣经深远,非一人之见可尽,试艺之文,推其高者取之,不必先有主意。若先定主意,则求贤之心狭,而差自此始矣。”后再为考官,率持是说,故所取每称得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