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文化和文明的进化史。文化存在于社会之中,社会存在于文化之中。文化深藏于社会的每一个细胞中,人类文化的外化就是人类社会,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是一致的。邯郸成语典故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也证明了这一道理。
那么,作为邯郸城市文化典型代表的邯郸成语典故文化又有哪些特征呢?
1.条目众多,内容丰富
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和形成,都是与自身的一定历史密切相连的。就邯郸成语典故文化而言,纷繁的邯郸历史是衍生和传承这种文化的基础,并随着邯郸历史的发展而逐步丰富和发展起来。
如前所述,邯郸成语典故文化散见于多种形式的文化记载中。其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在全国是不多见的。就现代学者研究而言,郝在朝先生编著的《邯郸成语典故》一书收录了1584条;申有顺、梁辰、马延良、乔永生先生编著的《邯郸成语典故辞典》收录了4811条,其中主条3015条,附见条1796条,内容涉猎邯郸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风俗、人物等诸方面,集邯郸古今成语典故研究之大成,容邯郸古今历史为一集,可以说是邯郸成语典故文化特征的一个诠释。
毋庸置疑,条目众多,内容丰富是邯郸成语典故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但也有不少人对此曾提出过一些质疑,主要表现在对一些成语典故的界定上还存在着不同的认识。这里我们姑且不再去论及。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怎样去判定邯郸成语典故条目数量的多少,都在推动着这种文化研究工作的深入。
2.使用广泛,通俗易懂
广泛性与通俗性是邯郸成语典故文化的又一个特征,也是现今大众文化的一个典型特征。当下语境下的“大众”与“大众文化”,早已脱离出世俗规定而有其特定意味和内涵。所谓大众文化既不是革命史叙述中作为历史主体的“人民大众”,也不是传统意义上被主流排斥或边缘化作为草根阶层的“底层民众”,其确切所指是今天的普通劳动群众,他们是能够消费得起大众文化的主体。在这种语境下,邯郸的这种成语典故文化广为传颂,许多成语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毛遂自荐”、“负荆请罪”、“黄粱美梦”常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用,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又赋予了新的内容,拓宽了使用范围。
显然,在当前语境中,邯郸成语典故文化作为一种大众文化,被作为文化产业、媒体文化、消费文化、视听文化、商业娱乐文化等加以界定和理解,实际上它表征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使用方式,从而使得这种文化有了更广泛的社会内容。
通俗性是文化存在与发展的前提。文化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调节自身感情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时代特征、地域风格和民族样式。《易经·系辞》中说:“乾以易之,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简从则有功”。文化的通俗性决定了文化的大众性,进而决定了发展性,乃至于文化存在之命运。同样是文化,晦涩难懂的古埃及文化早已不再流传,而通俗易懂的欧美文化却能风靡全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民间文化如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谚语等之所以能够超越时空,经久不衰,其通俗性起了关键作用。
邯郸成语典故文化具有这一明显特征。邯郸成语典故的内容就发生在邯郸这块土地上,多少世纪以来,祖祖辈辈的言传身教已经使这种文化逐步向民间文学的形式演变,并出现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对这种文化本身就有一种亲切感,文字记载、图画戏剧都在反映着他们及他们祖先生活的场景。耳濡目染之下,这种文化已经潜入他们记忆的深处。在这种情景之下,通俗文化从精典文化中解放了出来,成为普通大众在文化市场中消费的对象,进而使普通民众有了享有文化的消费权益,不仅丰富了民众的精神生活,开辟了文化普及的新途径,还推进了文化民主化的发展,带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新的文化空间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甚至对民众现代人格、观念、生活及思维方式的培育,都有着不可漠视的价值。可以说,具有微观政治学意味的邯郸成语典故文化正以现代的面貌和精神,对正在走向现代化进程深处的当下大众的形象塑造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3.彰显时代,文脉绵长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传统文化的延续,又是一定时代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说过:“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个体系的那个时代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
邯郸成语典故文化彰显出来的文化特征也是如此。它是时代的产物,又反映着历史与时代,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胡服骑射”、“围魏救赵”、“纸上谈兵”“完璧归赵”等一系列成语典故无不隐掩着战争的风云,从而把一幅幅铁马金戈、枕戈待旦的历史场景在人们的眼前展现了出来。这种成语典故文化,既是对赵国历史文化的浓缩,又体现着时代的显明特征,这种特征是这些成语典故文化跳荡于历史中的生命,每思及此,它就会被人们从历史中牵引出来,并对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
文化具有很强的继承性和延续性,对于人类始终具有存在的价值,继承传统文化,接受文化传统,是人生的主要行为之一。在任何时候,无论什么样的破坏,都不能使文化完全绝迹。邯郸成语典故文化从产生到今天,已经走过了几千年的历程,时光不仅没有损磨它的光辉,反而使得它更加多采靓丽,个中原因,一方面是它的历史价值所在,更重要的方面是人们继承和发展的结果。这种传承性特征体现出来的是邯郸历史文化发展的脉络,再现的是邯郸人对自己历史文化沿革的尊重,它把邯郸市接连不断的历史通过成语典故凝聚起来,从而给了人们一种更有趣味的解读历史的方式。
4.寓意深刻,发人深省
一个群体或一个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它所拥有的文化。打开邯郸成语典故字典可以看出,这种文化不仅寓意深刻,哲理性强,同时,不少成语典故已经成为人们行为和思想的座右铭,无论是对于今天的人还是后来的人都有着强烈的教育意义和鼓舞作用。“毛遂自荐”鼓励人们要敢于张扬个性,突破自我,说到底是一种奉献爱国精神;“将相和”则说明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这和林则徐所说的“苟以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讲的是一个道理,只是林则徐所处的时代比“将相”所处的时代要晚得多。如果说“纸上谈兵”铸就了赵人一国之训的话,那么,“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就是对这则成语的最好说明,它告诉人们不要忘记历史的训鉴。当然还有“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等至理名言。这些成语典故文化提醒人们,不能接续历史,就不能开辟未来。这种接续的愿望和能力,使人类得以发达起来,也使得这种文化有了永恒不灭、生生不息的力量。这也是我们所说的邯郸成语典故具有教育性的原因之一。
5.遗迹横陈,古今相承
毫无疑问,邯郸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城市。之所以这样说,除了它所拥有的博大的精神文化之外,还在于它有着丰富的物质文化遗存。这些遗存是邯郸历史的见证,也是历史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财富。就邯郸成语典故而言,它有着印证实物的意义。
如前文所述,相传建于战国时期的丛台至今仍然屹立于邯郸的都市中,与现代的高楼大厦不同,总给人一种历史的沧桑之感,令人浮想联翩。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梅良玉与陈杏元的丛台诀别,彷佛就在眼前。由此及彼,学步桥仍然横亘在沁河之上,雕栏玉砌,风景依然,是邯郸市内的一条亮丽的风景线。几许清风吹过,桥下的流水也会泛出一些涟漪来。人们在工作之余,也会信步向这里走来,或是访古,或是问幽,在古今间享受着一种恬淡。回车巷今天还在邯郸市人民路南的一个小区中,整条小巷一直散发着历史的幽香,吸引着天南地北的游客们。不仅如此,在邯郸市的周围还有许多这样的遗迹聚落,永年的吕仙祠与黄粱梦,似乎在告诉人们邯郸道长、黄粱梦短;涉县的娲皇宫又似乎在说着抟土造人、女娲补天;临漳的铜雀台上似乎又响起了清商音乐、建安诗篇……。由此而对应的邯郸成语典故文化凝结着历史的真实,使人浮想联翩,这在其他城市中确实是不多见的。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