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台公园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内中华大街中段西侧,占地369.6亩,正中为丛台湖,湖面42余亩。丛台亦名“武灵丛台”,相传建于赵国武灵王时期(公元前325—前299年),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1]
丛台亦名“武灵丛台”赵武灵王建筑丛台的目的,是为了观看歌舞和军事操演。史载,丛台有天桥、雪洞、妆阁、花苑诸景,结构奇特,装饰美妙,在当时扬名于列国。
丛台亦名“武灵丛台”,相传建于赵国武灵王时期(公元前325—前299年),已有2000多年地历史。丛台亦名“武灵丛台”赵武灵王建筑丛台的目的,是为了观看歌舞和军事操演。史载,丛台有天桥、雪洞、妆阁、花苑诸景,结构奇特,装饰美妙,在当时扬名于列国。赵武灵王是赵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国君,为了使国家强大起来,他对作战方法进行改革,变车战为骑战,推行“胡服骑射”,并身体力行,训练兵马,军队的战斗力大大提高,使赵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丛台
在2000多年的漫长岁月中,丛台经历了无数次的天灾人祸的破坏,多次改修重建,有了很大的变化。据地方志载,自明朝中叶(公元1500年前后)以来,就修复了十多次。其中清代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建行宫于台上,后在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遇地震连台毁坏。我们所见之从 台,是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修建的,以后又进行过重修。“丛台”名称的来历,是因为当时许多台子连接垒列而成。《汉书》颜师古释文:“连聚非一,故名丛台。”古人曾用“天桥接汉若长虹,雪洞迷离如银海”的诗句,描绘丛台的壮观。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曾多次登台观赏赋诗。
丛台公园始建于中华民国28年(1939年),位于邯郸旧城东北隅,为当时县知事杨肇基倡议、社会各界捐资修建。邯郸人冀升九测量绘图设计,刘寿山负责组织施工。除维修古丛台、七贤祠及亭、榭等建筑外,又增建了八卦亭、临湖轩、茅亭(现无存)等景点。并堆土为山,砌石路、架木桥、载种花木。建成后的公园,东、北两方以城墙为界,西、南两方密植刺槐以为墙(刺槐无存,约在中湖西岸),总面积为43.5亩,总计投资5600元(旧币)。定名为“邯郸县丛台公园”,为全开放性公园。
丛台
丛台高26米,南北皆有门。从南门拾级而上,东墙有“滏流东渐,紫气西来”八个古体大字,正门外有郭沫若1961年秋登临丛台时题写诗句的碑刻。从北门沿着用砖和条石铺成的踏道,步步登高跨过门槛,迎门而立的碑刻,正面刻有清代乾隆皇帝《登丛台》的一首律诗,背面是他的古风《邯郸行》词。丛台的第一层是个院落。院内坐北朝南的亭屋叫“武灵馆”,西屋为“如意轩”,院中间有“回澜亭”,为1931年增设。院内台壁上嵌有进士王韵泉和举人李少安分别画的“梅”、“兰”石碣。丛台的二层坐北朝南的圆拱门门楣上,写有“武灵丛台”四个古体黑字,门里边还刻有“夫妻南北,兄妹沾襟”的朱红大字,流传很久的“忠孝节义二度梅”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进圆拱门,有个建筑精美的小凉亭,红柱碧瓦,画栋雕梁,重檐兽角。再上三级台阶,推开红色雕花木门,进入约一间屋大小的方形亭间,面对古色古香的石桌、石墩,很像是撩袍端带的帝王将相刚刚离去。
望诸榭
丛台公园中湖湖心岛上,有一座六角攒尖式建筑,名“望诸榭”,俗称湖心亭。系1971年11月重建,1972年10月竣工,投资25686元。由园林处老技工刘振福等设计,上复绿色琉璃瓦,榭高10.2米,六角微翘,结构精巧。建筑面积101.44M2。榭上缘柱间连以水磨石连凳,供游人憩息、观景。内侧柱间墙面嵌有半透明式花窗。南北各有门。榭之南,建有水泥花池二,莳种四时花卉;榭之北,立有太湖石假山;榭之周,为垂柳环抱。水、榭、山、木相映成趣,使942M2的小岛,环境优雅,景色宜人。榭西建有水泥结构平桥与湖西岸相接。北有长堤北行而东折,直通丛台下。堤上有四角“宛在亭”一座,立于二拱桥之间。
“望诸榭”原名“望诸君祠”,相传很早以前湖中有个小土丘,丘上有乐毅庙。望诸君祠系清雍正年间邯郸知县郑方坤所建。据郑在《望诸君祠记》中称:“旧无庙,赵人以为憾”,遂于“武灵废苑,植屋三楹”。中华民国11年(1922年),当时邯郸驻军军长孙禹行等及邑绅王文山重修丛台时,将“望诸君祠”改建为“望诸榭”。据《丛台集序碑》记载:“湖中有岛,因旧有望诸君祠,爱建望诸榭于其上”。旧“望诸榭”系全木结构,布瓦其上,规模较小。解放后,旧望诸榭因历经沧桑,风雨剥蚀,破败不堪,难以修复,遂于1971年11月重建。
“望诸榭”为纪念乐毅而建。乐毅原为赵将,沙丘之乱后,出走魏国。后为魏出使于燕,燕昭王赏识乐毅才能,拜为亚卿,后为上将军。曾率五国联军伐齐,连下七十余城,遂封乐毅为昌国君。后燕昭王卒,子惠王立。乐毅因与惠王有隙,加之田单反间,乐毅乃弃燕而奔赵。赵惠文王封乐毅于观津(今河北邑县东),号望诸君。榭因封号而名。“望诸榭”就是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政治家、军事家的功绩而修建的。据地方志载,邯郸市东南30里的乐家堡,就是当年乐毅的故居。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