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七月十三”

家乡区县: 广西武宣县

金榜村位于双髻山脚,因金龙庙成名,“七月十三”是这个村有别于其它村的一个大节。未进村就可看见金龙山半山腰的金龙庙,庙前石缝树根随处可见悄悄渗出的泉水,清澈见底的潺潺溪流和着节日与大自然欢歌。

相传宋朝时波斗村的谢洪、谢泽俩兄弟经常到这金龙山披霞吟诗苦读。宣和三年(1121年)赴京赶考时文思泉涌。双双考得进士,被朝廷赐为“谢家双凤”。同录进士的还有台村的陈仁、陈旭俩兄弟。事后乡里人在他们流连读书的“龙脉”找到一枚铜钱和一根银针,那根银针正正插在铜钱方孔中。因山水吉祥,前人功勋远扬。加上金榜题名出双凤,山形酷似金龙蜿蜒,该山就叫金龙山,山脚的村子就称金榜村。

至于“七月十三”的来历,据金榜村老人刁其靖介绍,每年农历七月十三日是全村人在金龙庙供奉金龙爷的日子。金龙爷本姓谢,是宋朝谢太后之弟,因抗击外来侵略者屡立战功被封为金龙大将军。大将军驻扎在武宣与桂平、金秀三县的交界处,与壮、汉、瑶、苗等民族和睦相处,深得各族民心。七月十三日,在旅途中死于当时通往金秀的山路即现在的金龙庙处。当地土民为了纪念谢将军的功德在山腰建了金龙庙刻碑以诏后人,并且年年在这一天朝拜。因金龙大将军属回族人不吃猪肉,所以祭祀日子奉牛不奉猪。

金龙庙屡经代年代战火,但在源源不断的香客关注下,庙宇重修留存,也因地处陆路交通要道给县城带来如流商贾。西街大商户“广明昌”等富豪年年捐资修葺并为庙宇添置方便山民入山路过使用的柴米油盐,炊具。每到“七月十三”这天早上,金龙庙几口铸铁大钟便在8点准时撞击,洪亮的钟声远传到武宣县衙。当地民众闻声涌出家门抬着金龙神像结群上山游神求雨,并且是每每有求必应,过后十天内天必定下大雨。因此“七月十三”吉日深得民心,香火日盛,敬奉的信徒遍布武宣、桂平一带。

如今的“七月十三”,村民再也不用抬着金龙神像上山求雨了。七月十二这天,十多个壮年小伙提早上到金龙庙宰杀黄牛。因金龙大将军祖籍是北方,因此杀黄牛有纪念的意义,并且宰杀的黄牛还要是犝牛。次早钟声过后,一拨一拨的远近香客就开始抢道上山。进得庙来,少不了迎神跪拜,弯腰斟酒祭庙神。一时香雾缭绕,祈福声沸沸扬扬……

香毕,每个人手里少了香烛,多了一袋袋香气扑鼻的社肉(牛肉)。由头、脚、内脏全牛一锅煮熟,味道鲜美,且有一种异香。这400多份社肉(部分是亲戚朋友搭注的)每一份都经过称重,社肉分到大家手上,垂涎欲滴的小孩子高兴得手舞足蹈,大人们则离开香客如流的庙宇,直奔家里与宾客共享美食。

金榜村的“七月十三”还有一道与众不同的程序——品茶。该村生产的金龙茶在清朝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就以“谦益”牌商标饮誉海外。经过多年的品种培育提纯,茶叶在市场上热销到200多元一斤还供不应求。传说道光三十年(1851年),太平天国洪秀全在东乡登基称王前,与西王肖朝贵、南王冯云山在金榜村屯兵月余,住在金龙庙共商国事。每天练兵劳顿时摘下几张茶叶丢入嘴中稍嚼疲劳全消,天王洪秀全除下令全体将士每天喝茶提神抓紧备战外,还指定金龙山产的茶为天王御品,限量生产,定期进贡。

饭前一道茶,饭后一道茶,辞行时又一道茶,被誉为金榜村的“三茶不过岗”。履行三道茶的过程中,主客对一年的丰歉长评短说,对来年的希望互理思绪,那场景其乐融融。节日气氛给人的感觉是桌面杯里鲜绿的叶面微毫毕现,芽峰玉嫩尖挺,如龙在水中翻滚嬉戏;空气中热气升腾的诱人清香沁人肺腑,甘味醇厚绵绵;型状、颜色、味道映衬着飘香的两颊,令人思绪飘荡,人间烦恼疲劳消失的无影无踪……

雨打风流(2014-05-1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