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洪适的八月词:"紫莼浮绿水。细鳞巨口鲈鱼美。画舫问渔篙暂舣。欣然喜。金齑顷刻尝珍珠。涌雾驱云天似洗。静看星斗迎蟾桂。枕棹眠蓑清不睡。无名利。谁人分得逍遥意。"
洪适官至右丞相。这首诗描写他归隐后泛舟江上的心境。莼是莼菜,李贺诗句"手牵苔絮长莼花"是夏天的景象,现在秋风起,张翰当年就因思莼羹鲈鱼脍。脍就是细切的生鱼肉。他当时说,"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紫莼是韦庄用过的:"鹿巾藜杖葛衣轻,雨歇池边晚吹清。正是如今江上好,白鳞红稻紫莼羹。"舣轻舟,"舣"是停靠。金齑出自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八和羹"的记载--"熟粟黄。谚曰:金齑玉脍。桔皮多则不美,故加粟黄,取其金色,又益味甜。"后来的"金齑玉脍"就变成江南佳味了:"取鲈鱼三尺以下者作干脍,浸渍讫,布裹沥水令尽,散置盘内,取香柔花叶,相间细切,和脍拨令调匀。霜后鲈鱼,肉白如雪,不腥,所谓金齑玉脍,东南之佳味也。"齑是菜、肉末。
我喜欢"枕棹眠蓑清不睡"句。李贺有"古祠近月蟾桂寒,椒花坠红湿云闲",非常美。椒是花椒树。"春歌弄明月,归棹落花前",棹是桨,泛指船;蓑是蓑衣,联想到杜牧诗"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就有意思了。
采莲曲
仲秋时节,"秋白鲜红死,水香莲子齐",采莲时节了。采莲诗中,名声最大是王昌龄的"荷叶罗裙一色裁,荷花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在。"其意境其实来自粱元帝的"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全诗开头是"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小家碧玉就出自此。
而采莲曲的初创是简文帝,根在他这首"桂楫兰桡浮碧水,江花玉面两相似。莲疏藕折香风起。香风起,白日低,采莲曲,使君迷。"其中所用桂棹兰桡又出自《楚辞·九歌》中的"桂棹兮兰枻,断冰兮积雪",枻是楫,"莞尔一笑,鼓枻而去",多洒脱美。所以,中华文化中之诗意美是代代相袭而来。我是特别喜欢简文帝,他还有采莲曲:"晚日照空矶,采莲水晚晖。风起湖难度,莲多摘未稀。棹动芙蓉落,船移白鹭飞。荷丝傍绕腕,菱角远牵衣。"
唐诗从六朝诗发展而来,李白的采莲曲其实远好于王昌龄:"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袖空中举。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踯躅空断肠。"简文帝比他雅多了。
玉簪花
一到仲秋气凉,秋虫鸣阶声中,窗下阴处,玉簪花就冰姿如出新沐,风玉簪簪,幽独地开在墙根,含情而待人,飘散出幽香浓甜。"坐近幽阑,喷清香玉簪花绽",这是元朝白朴《梧桐雨》中的戏文。
玉簪是首饰,《广群花谱》里的记载,因为汉武帝宠李夫人,取玉簪搔头,后宫都效仿,此花名便取自此。而东晋葛洪本来在《西京杂记》中的记载是:"武帝过李夫人就取玉簪搔头,自此后宫人搔头都用玉,玉价倍贵焉。"她因此也被喻为美人:"分明有箇玉簪,花底暗舀新凉。"
玉簪是它以冰雪而避秋阳,和露所示玉瘦,在清晨含苞未放的形态,待到秋阳所逼之下,它花开阴影之中,仍然阴阴苦守暗香。它花开白簪四处展开,长长短短,参差不齐,因此也叫"白鹤花",形如展翅之白鹤。
李渔对此花的点评是"花之极贱而可贵者,玉簪是也,插入妇人髻中,孰真孰假,几不能辨,乃闺阁中必需之物(其实是想象,玉簪花软,插髻是不可能的)。然留之非摘,点缀篱间,亦似美人之遗,呼作'江皋玉佩',谁曰不可?"其实,玉簪花开后即谢,残花萎靡在身,并无所遗簪样的。
咏玉簪花诗好些的大约是罗隐的"雪魄冰姿俗不侵,阿谁移植小窗阴。若非月姐黄金钏,难买天孙白玉簪。""阿谁"是何人。我其实喜欢明朝李东阳的"昨夜花神出蕊宫,绿云袅袅不禁风。妆成试照池边影,只恐搔头落水中。"
用以秋供倒雅:一瓶秋水玉簪香。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