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要名人黎雄才

家乡区县: 肇庆市高要市

黎雄才(1910~2001),广东省肇庆人,祖籍广东省高要。当代国画家、美术教育家,岭南画派卓有成就的代表人物。擅长巨幅山水画,精于花鸟草虫,画作气势浑厚,自具风貌,被评论界称为“黎家山水”。三十年代初作品《潇湘夜雨》荣获比利时国际博览会金奖,1954年创作的《武汉防汛图卷》被美术评论界誉为“抗洪史诗”。

黎雄才主要经历:

1924年,他就读于肇庆中学。
1926年拜高剑父为师,翌年入高剑父的春睡画院学习,并一度在广州烈风美术学校兼习素描。 1931年毕业于广州烈风美术学校。                                                                               1932年,得到高剑父资助,赴日本留学,入东京美术学校学习日本画。

1935年毕业归国,任教于广州市立美术专科学校。
1939年任教于肇庆第七中学。
1943年,受聘于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任副教授。
1948年任广州市立艺术专科学校教授。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先后任华南文艺学院、中南美术专科学校、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副院长兼中国画系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副主席。

1949年以来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举办的大型美术作品展览会并在多种专业报刊上发表,曾在国内外举办过多次个人画展。[1]

1979年在广州举办个人画展。
1982年和1983年分别在香港和菲律宾举办个人画展,并先后访问了朝鲜、日本、菲律宾、加拿大、美国等国家。
擅山水,尤以巨幅见长,所作气势恢廓,雄健秀茂,自具风貌,为当代“岭南画派”代表画家之一。出版个人画册多种。
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副主席,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顾问,广州美术学院顾问、教授。
2001年12月19日上午,因多脏器功能衰竭在广州去世,享年92岁 。

主要作品:

《武汉防汛图》
其传记记载,1954年夏,武汉遭遇百年不遇的长江洪灾,数百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遭受严重威胁。当时,武汉中南美专的师生,无一例外,投入到惊心动魄的抗洪抢险之中去。黎雄才亦不停奔波于极为泥泞和坎坷的堤岸上;参加抗洪抢险的同时,黎雄才用心观察、仔细写生,晚上在驻地对着画稿加工整理,深夜不眠。防洪抢险之后,历经一年多的苦心经营,在大量写生稿的基础上,创作出长达28米的《武汉防汛图》长卷。作品场面宏大,内容繁复,绵延数百里的抗洪、防汛、抢险的壮观景象,一一在人们眼前铺陈开来。很快,它赢得了“抗洪史诗”的美誉。

《松月图》
这幅作品画的是苍茫的月色下,湍急的江水在陡峭的山峰下流过,几块山石探入水中,石上耸立着两颗苍劲的松树。松与石用焦墨画出,浓重的墨色与雄健老辣的笔法给人感受到一股强烈的力量。

《山村暮雪》
采用墨和赭石,却把寒天的意境带出。即使他所描绘的不是荒凉的冬景,观赏者仍可感到冬寒中的暖意,这大概就是画者个性在作品中的流露。黎雄才着意以笔墨书写来表达他所见的景物,作品具有浓郁的“挥写”之趣。

《潇湘夜雨》荣获比利时国际博览会金奖

《寒江夜泊》、《珠江帆影》入选芝加哥“当前进步博览会”和德国柏林举办的“中国美术展览会”。

《江西行淮河畔》、《朱砂冲哨口》、《寒夜啼猿》、《一览众山小》、《森林》、《万古之春》、《峨眉洗象池》等。

zhxiaoqi(2014-05-1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