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风水之都”的申遗与必然性
张栋杰 博士
华夏文化研究中心
1 阆中风水申遗概括
2012年是风水申遗大力推进的黄金年,经过多年的努力风水申遗终于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开启了申遗的实质步伐,但何时申报成功还有较远的距离,还需继续努力。对阆中“风水之都”的风水大加赞赏的以原副总理吴仪为首的许多人、及阆中文化旅游局等是促进阆中风水申遗与研讨会的直接推动力。以阆中风水申遗,拉开了风水前进的重要一步,在风水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12月8-10号,来自世界各国易经、风水专家、爱好者齐聚四川阆中市,研讨风水申遗,献计献策。由阆中市旅游局牵头、中国社科院的国际易学联合会主办的阆中国际风水联合申遗,在阆中拉开了风水申遗的实质性一步。周恩来总理的原秘书古今明亲自为阆中题写了“风水之都”的书画。
关于风水的主题虽然认识有诸多差异,但最后得到大多数人的统一认识。风水是中华民族固有的、民族的优秀文化,是几千年来实践的结晶,已经深深刻印在中国民族的基因中,具有文化传承与遗传性。
我也在会上发言强调,风水的“物质性、发展性、实践性、科学性”是风水长期发展与存在的深层次原因与基础,风水的文化性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基本内涵。
2 阆中风水兴起的历史原因
阆中风水、汉唐文化兴起的历史原因
1) 三元九运的气运循环
三元九运是风水之气运历史循环的窗口时间,其本质是宇宙星系位置排列组合的周期变化而引起万有引力的周期变化,从而影响地球气运的周期变化。其太阳星系的会合排列周期变化以20、60年的周期变化为特征,因而三元九运以60倍年为周期,基本周期为60、120、180、360年等,螺旋前进并具有相似的特点。
(1)阆中三国文化热
张飞作为阆中郡守应在公元213-214年算起,是阆中早期的行政单位与三国文化的兴盛期。360x5 214=2014年,历史周期循环又到了三国文化在阆中的兴盛期,三国文化游是其特色游之一。
(2)袁天罡、李淳风代表的天宫文化热
三元九运之天道无处不在,美国、俄罗斯等世界各国都遵守其道,皆受其历史螺旋循环规律的影响。天道不受山川地域的风水影响,因而其影响范围更广阔。
据《阆中县志》记载,袁天罡“官火山令,善数术,居阆中蟠龙山筑观星台,以观天象。”《唐甲库·李该传》载:唐乾封二年(公元667年)李淳风(602-670年)持唐高宗签发的“头子”和“驿券”从长安出发前住隆州(今阆中)。
360x3 300=1380,1380 630-660=2010-2040
(3) 西南阆中风水申遗的风水成因
三元九运的八运发力(2004-2023年),东北方为旺气而西南方本为衰气,而经过嘉陵江的水系转换使衰气变为正水、发财水,这是阆中八远以旅游为契机经济腾飞的风水原因。
2010、2011、2012年,分别为庚寅、辛卯、壬辰年,东北、东方、东南寅、卯、辰冲动、感应、共振而引发西南之感应,共振,阆中之风水再次活跃。
经过三元九运的历史大循环,三国文化、天宫文化、风水文化等会聚、融合,促进了阆中风水文化的复兴,、带动了阆中旅游、经济的发展。
2)阆中的风水特点
(1) 天道风水的源头
从西汉早期阆中人落下闳的天文学研究中,可追寻天星派、三元玄空风水的源头,以及太乙神数的发源痕迹。28星宿是天星派风水拔砂五行的基本理论,虽后来经赖布衣、张九仪等发展而形成、完善了天星风水学,但其28星宿精确定位的历史源头在阆中。落下闳的星系周期运算为明清以三元九运为代表的玄空大卦、玄空飞星风水提供了基础。太乙积算的年份,可在落下闳的天文学体系中找到积年数,所以是太乙神数的积算发源地。
阆中风水的山环水抱格局,又可看做抛物面系统,最大化的“天与人”能量、信息接收与交换,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
山环水抱、天星风水、玄空风水等都以天道运行规律而发生作用的,所以阆中称为天道风水的源头当之无愧。天道影响具有普适性,不受地域空间限制,可为全球国际,亦可为地域、房子的影响。
(2)古典风水的代表
阆中以风水理想格局“山环水抱”为其典型代表,但宋、明、清等后期风水特征、痕迹不明显,如拔砂法、九星水法、水口理论、玄空风水的具体应用与案例较少。又从袁天罡、李淳风的主要著作如推背图、乙巳占、六壬等看,其在风水上并没有新理论,传承发扬的依然是汉唐前“山环水抱”的古典风水。所以阆中风水格局、布局是古典风水的代表。
山环水抱的风水格局从科学的角度看,周围能量是趋于平衡的系统,非常适合居家、养生、修道、养老等。又从信息交换的来看,又是开发的系统,与外界信息能量交换最大化,真正实现天人合一的交换。
(3) 阆中伞塔山应改为锅盖山的缘由
伞塔山的形象具有遮挡风雨、阳光等功效,但漏风、通风,难以聚财,所以不是最佳的名字。而锅盖山的形象为武曲金、为财星,结实严密而不漏财。又与张飞的黑脸形象特征相互匹配、共鸣,且与蟠龙山之龙相互呼应,张飞邀请蟠龙与之相会、交流,从而引龙入住阆中。这与阆中地形风水、历史人物完美暗合,有利于三国文化与风水文化的结合与共振感应。
(4)阆中风水的改进
山较远,因而是远距离作用,其影响也是长远的而不是短期的、直接作用。其蟠龙山、锅盖山等离主城起码在5公里以上,所以对城市的作用力、或能量作用需要常年的能量积累作用过程。
城市中轴线布局,应充分考虑山、水作用与走向等,山、水、风等作用具有方向性。应调理好方向性、阴阳匹配,特别是水法上形成阴阳匹配,达到趋吉避凶、最优化的影响作用。
嘉陵江是阆中主城的外水,应建立风水内水系统,同时也可起消防急用。
3 风水是文化的,更是科学的
风水是文化的,这是有目共睹的。深入研究易经、风水之后,没有不被其博大精深的文化所感动,并深深喜爱之。但一旦深入研究那些近几百年来风水学者留下的大量风水案列、及山、水格局等,往往会发出心不由衷的感叹,究竟风水作用是偶然还是必然发生呢?是什么在发生作用,还是有一定的作用规律隐含在其中呢?
但其内在规律仅从文化的层次是很难深究的。“一阴一阳之谓道”、“天人合一”、“乘风则散、界水则止,故谓之风水”等,单从文化的角度考虑就够优美、吸引人的,但并没有揭示出风水的内在本质,如山环水抱的能量、信息交换系统如何发生、交换多少等。
风水是多元化的,受习惯、思维方式、知识背景限制,其研究范畴就有差异。中国古代的整体、系统思维习惯而将风水以另外的方式表达出来。科学发展较晚而风水没有从科学的角度考虑,但不代表风水没有科学性以及科学规律。
深入研究“一阴一阳之谓道、天人合一”等风水概念,才可揭示出其科学性的本质作用。我给出的风水五大思考问题,如何思考与实践,则可促进风水的深入发展。
1)在风水里,阴阳、天人合一分等本质是什么?又如何发生作用与转换? 是偶然还是必然 作用?不同时代存在什么样的差异?为什么?
2)风水是物质的、还是虚幻的?山与水或男女等阴阳,则如何发生相互作用?
3)风水作用有没有内在规律?还是单一的文化现象?风水存在几千年的内因原因是什么?
4)风水是发展的、还是停滞不前的?是接受实践的检验,还是名人、政治等导向?
5)历史上留下的大量风水案例以及相关理论,是偶然作用还是规律的必然作用?
谈起天人合一的作用或现象,一般人都谈得头头是道,但如何和人发生感应、相互融合?是物质作用还是空虚的感应?有没有物质规律作用在其中?一旦深入一步,许多人就不知所措或无从下手。时代不同,共振不同,而发生的结果、内容不一样。
风水研究的基本要素有山、水、风气、星系作用、外形格局等,其皆是物质的,及物质间的相互作用,因而是风水是研究物质的,并可用物质间的相互作用力、场、能量作用等规律性公式表达、揭示、及定量化计算,因而风水是科学的,或风水主体作用是科学的。风水也包含非主流的文化现象,如民俗文化、迷信。
风水是科学的,是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实践发展的结晶,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与民族科学,是对世界的相对正确的认识。物质性、发展性、实践性、科学性是风水赖以长期存在的基础。
风水内在的物质性、规律性,可用现代科学的实验方法进行测量与定量化计算,使风水与时俱进,而得到大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影响风水的基本要素如山脉及地中的地磁场、环境地磁场,及周围的风、水等流量大小、方向、距离远近,以及风水要素组成的格局等能量、力、场作用都可以用现代科学仪器检测,计算,从而找出其内在的规律性。
若深入研究风水物质间的能量、力、场等与人、动植物的相互作用,及适合人类生存的作用范围,则风水上升为独立的、民族的、科学的已为时不远,如风水工程学,风水生物学、风水环境学、风水城市学。
一旦将风水的规律研究清楚,风水将彻底摆脱自然条件的限制而上升为独立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科学体系。人工模拟风水场而适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海洋、火星、航母等。当然,不希望把风水的原理及风水场作为武器而伤害人类,应偏重于适合人类生存的有利研究。
流体如风、水,可考虑流体力学的相关原理与定律,如介质连续定律与伯努利定律。山脉、砂等物体大小可用面积、高度、距离、方向性、时间性等要素表达,其作用力或作用场是二维矢量,或一维张量作用。由此可知,风水是研究物质以及相互做的的具体学问或科学。
易经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其太极、阴阳、五行、先后天八卦、64卦、河图洛书等概念与理论,融合与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中,属哲学范畴。
风水与易经相互联系,而又从易经中独立出来,风水的山、水、风等与人相互作用是区别于易经的基本特征。在这里强调二者的差异性,将风水从易经中独立出来,是为了其更好的发展。如在风水的左右手系统中,水右来而左砂环抱(左手系统),如果从科学的角度要考虑多大的水、距离、方向,而需要多大的砂、方向、距离、高低等来接水等。同样右手系统,左水来而右砂环抱。
如果有能量、场等作用,则风水必定会发生作用,这是风水生生不息存在的基础。其逆命题为风水之地必定有能量作用。有能量合局则吉祥,能量破局则凶。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