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汝珍曾在《镜花缘》第七十回中这样写道:“每到海外,必带许多绍兴酒,即使数年不归,借此消遣,也就不觉寂寞。所有历年饮过空坛,随使撂在舱中,堆积无数。谁知财运亨通,飘到长人国,那酒坛竟大获其利;嗣后叹到小人国,蚕茧也大获其利。”咀嚼其中文字,不难发现:一、李汝珍酷爱绍兴酒,航海无聊,何以解愁,唯有绍兴酒。二、越酒行天下,故不虚名。而这里的天下的概念已经超出了古时中国范围内中华天下的范畴了,至少是已经在东南亚有所流通了。这不,绍兴酒随着笔者周游列国,沿途输出,远播天下,作为中国特色名产,早已走出国门的事实是十分确凿的了。三、那时绍兴酒的包装,主要是以坛装形式,而且此类坛,不光可装酒,更有其他如收藏、装饰等价值,故可大获其利,或许这也是其中的缘也。
绍兴酒酒坛文化
古越龙山中央酒库藏着成千上万坛不同年份的陈年老酒
绍兴酒酒坛文化 绍兴酒酒坛文化
包扎坛口 堆放酒坛也是门技术活
考证史实,不难发现历代以来,绍兴酒的确是以陶器为主要盛酒器具。由于陶坛的结构疏密有度,在贮酒过程中,既不会使酒渗漏出来,又可以使酒通过陶坛的疏孔结构,保持与外界交互贯通的呼吸作用,让酒继续微弱但长期陈化,以达到越陈越香的目的。经过一代又一代能工巧匠们的不断实践及改进,陶坛的样式、品种逐渐形成了适合黄酒生产运输的系列,其中有60公斤、50公斤、45公斤、32公斤装“宕大”酒坛、30公斤装“加大”酒坛、25公斤装“大京装”酒坛、16公斤装“行使”酒坛、9公斤装“放样”酒坛、5公斤装“小京装”酒坛等等。同时随着绍兴酒生产、运输、贮存等环节的不断成熟完善,酒坛的样子也逐渐定位成“上大下小”这样独特的结构,您千万不要以为这只是一种简单的美学造型,仔细研讨,您就会发现这种结构的形成,很符合科学原理。首先这是酿造绍兴酒的独特工艺与严格所致。根据传统工艺要求,绍兴酒酿好后,必须贮存在阴凉通风且有地气的库房内,当酒坛进库堆幢后,若坛身上下一般大,堆放时左右前后紧碰在一起,中间没有较大的空隙,是极不利于通风的。由于坛身是上大下小,下面都留有空隙,通风效果极佳,便于坛内的老酒与外界空气继续保持通畅的微量呼吸,促进老酒的陈化,由于陈化反应的不断深化,贮存时间越久,酒体生化反应也就越充分,酒质越芳香醇和。若坛身是下大上小,虽然对稳定性有利了,通风效果则略逊一筹,也不便于搬运。其次有利于酒的澄清与取用方便。
老酒千层脚(脚:即沉淀物的意思),长时间的存贮,绍兴酒中的蛋白质的析出物会不断地沉积起来,而下小的形状,有利于沉淀物在坛底的沉积,上大的结构,有利于酒的澄清与取用方便。再次是便于挑、抬、搬,酒坛尺寸不大不小,也非常适合于个人的操作。绍兴酒酒坛,运输中采用软绳索套活络结形式,简单方便,又实用。坛子上大下小的结构,十分便于绳索套住后用力时拉紧、运作时稳定、卸坛时方便……该方法看似简单,优点不少,能想出此法的,实在不容易,确实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直至今日,绍兴酒酒坛仍保持上大下小形状,估计以后改变的可能性不大,除非重新改变绍兴酒的贮存方法,这与葡萄酒直形橡木桶贮存、啤酒大铁罐盛装有着根本的区别。从古越龙山于2007年所建的中国黄酒博物馆中,不难发现,从远古时代酒的传说,到历朝历代酒的进化,酒坛的样子也在不断变化和改进。大约到了宋代,才将此结构基本定型下来。明、清及民国时期则在尺寸大小上进行微调,现在则更趋于符合当代的使用和贮酒之要求了。
酒坛出自何处?据清《国朝三修诸暨县志》载:“绍兴酒坛皆出诸暨”。诸暨酒坛,坛质坚固,透气性好,适宜长期存放黄酒,有利于黄酒的后熟醇香。特别是存放3年以上的绍兴加饭酒,能使坛内黄酒中的氨基酸等多种营养成份完美融合,从而使陈年酒保持“色、香、味”俱佳(可见一种特产之所以会成为特产,并不是孤立而存在的,一定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如人的因素、自然的因素、环境的因素等所联合造就的。从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水的意义上去理解,你会发觉道理真是很明确)。诸暨酒坛质优的原因,一是陶土质量优。诸暨自檀溪、枫桥经双桥、安平直至新壁、王家进一带,蕴藏着丰富、优质的陶土资源,其中以安平至新壁一带蕴藏量最大,富含高岭土成份,质量特优。所以长期以来,诸暨酒坛主产区在安平至新壁一带,目前当地山坡上仍随处可见密布着的旧窑址;二是加工技艺高。诸暨市自古流传传统的酒坛生产工艺技术:手工制坯,龙窑烧成。由于是手工制作,使坛身在接打上比机制的更加结实;三是烧坛燃料好。诸暨历来用松枝烧坛,松枝油把酒坛里外釉色烧得呈光色亮,呈独特的青釉色,坛片断层呈猪干色,质量上不同程度地超过机械化生产的隧道窑酒坛,特别是损耗率及疵坛比例均低于外地产品。但是随着节能减排要求的提高,松枝逐渐被煤、燃油或天然气所替代,烧结的温度和时间更易于控制,质量上也易于掌控。
随着黄酒业的不断发展,诸暨产的坛已无法满足需求。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古越龙山根据土质情况,着手进行调研,在浙江长兴一带,有意识地鼓励当地农民进行坛的烧制试验。经过了近十年的培育,长兴现已成为陶坛生产基地,连上海、江苏等地黄酒厂也纷纷从长兴进货。
绍兴酒装坛工艺颇为讲究,酒坛洗净沥干,外刷以石灰浆水,既洁白美观,又起杀菌作用,干燥后盖上牌印,注明生产厂家、品种、净重、批次及生产日期,起到商标作用。灌装前,酒坛、老酒均经高温蒸汽杀菌处理,坛口盖上荷叶(起生香作用),再用灯盏形陶盖压住(堆幢时起承受压力作用),然后放入坊单,坊单就是商标,用以宣传自家产品。坊单上写明酿坊名称牌号、酿坊历史、品种、酿法、坊主姓名、注册商标,并盖有印章。酒坛外壁和泥头上盖有方形或圆形、朱红色或黑色牌印,以示区别。放入坊单后再包以竹壳,用竹篾扎紧,再以拌有谷壳的泥头作封盖。这样一坛酒的包装程序初步完成。但是,绍兴酒中的元红酒,在现在之前,不是用石灰浆水粉刷的,而是用朱红色或丹红色漆刷而成的(这就是元红酒叫法的由来)。现在为了操作方便,即使是元红酒,极大多数绍兴酒厂,都已改成用石灰浆水刷坛身,而这并不影响酒的质量,也不影响元红酒的叫法。
在过去,绍兴酒坛不仅是储盛酒的优良器具,还是展示酒文化的艺术精品。酒坛外面的装饰,体现了民族文化的风采,反映了绍兴酒坛包装的艺术特色。绍兴酒坛一般分两种,一种是无装饰的,就如上面所讲,在坛身上刷一层石灰,然后在坛口盖上荷叶,用陶盖压住,放入坊单,再包以竹壳,用竹篾扎紧最后封以泥头,这样做好的绍兴酒是市面上最为常见的,也是能批量产的。其特点是:传统、自然、质朴,携带方便,是老百姓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佳品。若在坛之外表用竹篾串络,或用麻绳套络,或用红布条编织成络,则这种酒坛就更有传统的美感和古朴的气息,很受老百姓的喜爱。在每年的销售旺季,古越龙山的这类产品往往供不应求,而且外销形势也十分喜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