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地处宁绍平原的中心,是中国古越文明的发源地,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发展历史。绍兴酒作为绍兴古城的象征,其发展历史亦与古越文明的发展史同步。在古越文明发展的同时,绍兴也留下了不少与酒有关的地名古迹,至今这些地名古迹及与其相联系的酒典佳话尚在绍兴民间众口相传。
酒务桥。绍兴有首生动隽永的桥谚,用数字历数城内的桥有:一大木桥(绍兴方言中大发音duo,在数字概念中,意即一的意思),二凤仪桥(绍兴方言中二仪是谐音),三三脚桥,四螺蛳桥(四与蛳谐音),五鲤鱼桥(五与鱼谐音),六福禄桥(六与禄谐音),七蕺山桥(蕺与七谐音),八八字桥,九酒务桥(酒与九谐音),十日晖桥(十日同音)。这是绍兴人用方言与谐音关系,足见:一、此桥在绍兴人心目中的地位不小。二、此桥与绍兴酒绍兴酒渊源可谓深矣。
酒务桥地处绍兴市区人民西路与历史老街昌桥直街之相汇处。在南宋理宗时期,绍兴酒发展已日趋兴旺,绍兴城内自酒务桥至卧龙山西北面一带,设有众多酒仓库,为了加强对酒类的专卖管理和对酒生产及税收的征管工作,地方政府专门在现酒务桥东南一带设立专门管理酒务的衙门(机构)。久之,此桥即与酒为姻,称之谓酒务桥并沿用至今。
南宋对绍兴酒的管理颇有特色,缘于当时的绍兴城虽系山阴、会稽二县合一办公,赵构时期升格至绍兴府,但毕竟是地级小府,财税不足。赵构时期因金兵入侵,首都南迁至古越绍兴。整个皇室及中央各部委局办大批官员及家眷、仆人等拥入此城,斯城城小域窄,虽勉强可以安置人员,但支撑不起庞大的费用支出。如何发挥地方的产业特色、增加税源,成了当时统治者必须考虑的问题。绍兴酒因此运而得以快速发展,似乎也是合乎当时客观形式及实际需求的。
酒业的日益发展,对其加强管理,成为当时比较紧逼的任务。南宋时期专门设置了二种酒务监管:一种是专掌专权的行政管理,专司酿酒生产过程(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技检部门)。另一种是专督酒课的官吏,以负责征收酒税(相当于现在的地税与国税)。细细品味,这种设置对于强化绍兴酒生产及品质的管理,对于防止国家这种特种税源的流失,起到了极好的作用。我大胆地猜测一下,或许这是全球酒类专卖管理最早的、最初级的模式。如属这样,不得不佩服我们的祖先管理思想及理念之超前。
《宝庆会稽续志》I卷中记载:南宋时的绍兴“苗米仓在府衙东,糯米仓在西门外,激尝酒库在照水坊,都酒务在莲花桥”。由此可见,南宋对绍兴酒生产及经营的流程管理达到了极其细致并严格的程度。设有都酒务街,并在“酒务桥”,将买、卖酒的流程加以严格的控制,生产和销售相分离,以最大限度的保证了酒税源的不流失。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