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从来没有哪一年像今年这样,社会对“读书”这个行为的推崇推得有点莫名的狂热。
打开各类公众号,全是各类书单推荐,根本看不过来。
人们纷纷在转发各路书单,可是真正看过的又有多少?仿佛转了、mark了、收藏了、喜欢了就等于看过了,仿佛知道了有这样一本书甚至花钱买下了,就等于读过了。
未见转书单的人们真正的follow书单里的书,在输入价值后再思考消化输出自己的价值。分享书单的大多数公号,也不过是借此来丰富“信息”的内容,而非真正输出书中的价值。至于接受信息的人们,也只是被feed罢了,至于“喂”到了舌头上,还是到心里,你我自知。
凡是一件事遭受热捧,必有其匮乏的原(病)因。
但从什么时候开始,“阅读”也需要追捧了?
读书,难道不是一个人从小到大必须做的事情之一吗?就好像吃饭、走路、思考一样,是人活着的基本行为。它根本不应该被“谄媚”至“流俗”。
一个人选怎样的书读,应该在成长过程中就慢慢建立了自己的体系。正如对美食的评价,成年人都有自己的口味偏重——那是因为,三十年足以建立一个人的味觉体系,只要它足够成熟强大,就足以给人信心以挑剔和精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