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鄂东南地区无人不知大冶港饼,无人不食大冶港饼。大冶港饼如今早已畅销全国,但大冶港饼的发展历程可谓是一波三折,人们只知道港饼好吃,但不知道港饼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下面就由我来为大家介绍港饼是如何走上“强者之路”的。
大冶港饼的生产历史已经十分悠久,有着许许多度的故事。相传在清代嘉庆年间,大冶刘仁八地区流行着一种十分受欢迎的龙凤饼(即后来的喜饼),此地刘丰泰的糕饼师刘合意为了改善口味,在龙凤饼的基础上,添加油、芝麻、糖、桔饼等融入其中 ,制成一面有芝麻,高高鼓起饼盖有“吉祥”字样的香饼。由于当地居民男女婚娶都必须准备此饼,人民遂称其为“合意饼”。到了清代同治年间,大冶殷祖木材商人殷华斋在长江上游贩木前往苏州销售,途中在黄石港和一 盐船相撞,双方争执不休,后来官司从地方打到京都。木材商人携带合意饼充饥,并以此作为贡品奉送京都官员,由于此饼香酥芬芳,美味可口为京城百姓所传颂。后来皇帝得知,要求木材商献上“贡饼”,皇帝品尝后,极为欢喜,木材商人趁机向皇帝陈诉了官司,递上状子,皇帝听后,朱笔御批判了木材商胜诉,合意饼更是闻名于京都。
到了清代后期,黄石港建立,由于它是鄂东南地区阳新、黄洲、浠水、广济、黄梅等八县的大批价副产品市场,上至武汉,下至九江,众多中外船只都要在此停泊或经过,商人云集,于是合意饼销路大大激增,日久天长,从黄石港出口的合意饼渐渐被人称为“港饼”,“港饼”遂闻名于世。
建国后,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港饼的产量大大增加,工艺大大改善,包装也越来越精美,渐渐也成为了旅游者喜爱的 食用佳品。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