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81年,即隋朝开皇元年,置易州;公元597年, 即隋朝开皇16年,置县,至今一千四百余年,为名副其实的千年古县。其州县因位于易水河流域两岸而得名易州、易县。
易水之名由来:
据史载,大约4500-5000年前,易水河流域两岸有一氏族部落居住,称有易氏部落或有易国。因此可以推断,由有易氏部落或有易国所在的流域称为易水是科学可信的。有易氏部落的活动区域,近代学者王国维先生考证在今河北易水流域。关于有易氏部落居住在易水河流域两岸是近代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所公认的。当代史学家翦伯赞、郑天挺在《中国通史参考资料》中就断言“有易是商代北方一个部落,大约在河北易县。
有易部落之名由来:
《史记·殷本记》记载:有娀氏之女名简狄,吞玄鸟之卵而生契。《诗·商颂·玄鸟》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与《史记》的记载一致。 商人的女始祖简狄为有娀氏女,这个有娀部落就是有易。娀即戎,戎与狄、翟义同,所以有娀也可称为有狄,《楚辞·天问》“昏微遵迹,有狄不宁”,有娀即写作有狄。由此可知简狄的名字中“简”是其名,“狄”是其姓,也就是其所在部落之名。而狄、易二字古代音同可以互通。《左传》僖公二十七年以及《管子·小称》、《韩非子·二柄》、《韩非子·难一》中所载齐桓公大夫易牙,《大戴礼记·保傅》、《法言·问神》、《论衡·谴告》记作狄牙。简狄之狄,《史记·殷本纪》及《楚辞·天问》作狄,司马贞索隐及《路史》注作易。索隐说:“旧本作易,易狄音同。”这些都可证明简狄母家的有娀正是有易部落。
有易是契的母族,在当时一定是一个显赫的大部落,但是到上甲微以后,有易这个名字就不再被提起,而它消失的原因,是上甲微联合河伯对它的讨伐。《古本竹书纪年》明确记载这件事的经过,说:“殷王子亥宾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绵臣杀而放之。是故殷主甲微假师于河伯,以伐有易,克之,遂杀其君绵臣也。”
有易部落的女儿简狄(嫁给帝喾,为殷商的始祖)的名字耐人寻味。由于狄通易,又可称简易。《周易》中贯穿有很多重要的概念和原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易”,其次就是“简”。《周易·系辞上》说:“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系辞下》说:“夫乾,确然示人易矣;夫坤,隤然示人简矣。”《系辞上》又说:“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易简之善配至德”,德即得,易简才有德,亦即有得。“易”“简”并称,犹如乾坤并称、阴阳并称。也就是说,有易部族是由于其擅长掌握变易之术即八卦和占卜之术而得名。有易部族在文化上最明显的两个特点,一是以鸟为图腾标志,一是擅长观测日月星象以定历法。由此而言,有易部族的文化应是渊源于风姓的太暤帝宓羲氏的。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易县由于位于易水河岸而得名,易水则由于居住在其两岸的有易部族而得名,有易部族因其善易而称之为有易,故易县的“易”就是易经的“易”。
但需要弄清楚的是,“易”起源于传说中的伏羲时代,成为有系统的学术则是从夏朝才开始,当时夏朝的易叫《连山易》,到了商代,易学有了发展,便成为《归藏易》,等到了周朝,易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始称《周易》,一直沿用至今。
2000年出版的《易县志》第1152页中由陈瑞泉先生所撰写“易水名考”中提到的有易氏之易字源于《易经》所举事例太过牵强附会,可能出于陈先生对易经的不了解,故不足为凭。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