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六安

家乡区县: 安徽省金安区

六安,我们的家乡,一个古老而又美丽的地方,她用富饶的土地和丰厚的文化,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六安人,尤其是近年来,六安的迅速崛起和发展,让我们作为六安人,更增添了一份自豪和骄傲,因而,我们由衷地热爱这片土地。可是,每当有外地人问起六安,想了解六安的时候,我们可能又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或者说因为了解不多而说不出什么。尤其是现在的宣传教育,对于六安的知识介绍,非常有限,因而,心里常常觉得有点遗憾。最近,我收集整理了一些关于六安的文章,把它们归集在这个帖子里,试图用简单的语言来解读六安的历史文化;用有趣的故事来介绍六安的逸闻典故,希望对大家了解六安、认识六安、宣传六安能有所帮助,也希望各位朋友,把你所知道的关于六安的知识介绍也贴在这里,让我们共同学习了解。

关于六安之一:你知道六安的来历吗?六安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已发掘的古文化遗址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在这里进行过广泛的活动,而“六安”作为地名,则始于2000多年前的汉代。楚汉战争时,项羽封六县人英布为九江王,设都于六(遗址在今六安市北6公里西古城)。后来英布叛楚归汉,帮助刘邦击败项羽,被刘邦改封为淮南王,仍都六。公元前196年,英布举兵反汉,战败被杀后,刘邦将其子刘长封为淮南王,迁都寿春。公元前174年,汉文帝认为刘长企图谋反,将其流放,又于公元前164年将淮南故地一分为三,封刘长三子刘安、刘勃、刘赐分别为淮南王、衡山王、庐江王。(今寿县和六安北属淮南国;今金寨、金安区、裕安区、霍山、霍邱属衡山国;今舒城县属庐江国)。公元前121年,淮南王刘安、衡山王刘赐谋反案发,二王自杀,汉武帝取衡山内六县、安风、安丰等县首字,区别衡山国为六安国,封刘庆为六安王,取“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六安”之名,由此得名,历代沿用。

关于六安之二:六安为什么又叫“皋城”?要说“皋城”,必须先说皋陶。皋陶名繇,字庭坚。《帝王世纪》上说他生于曲阜少吴之墟。皋陶是尧舜禹时期的重要人物,与尧舜禹齐名,是上古四圣之一。在舜帝时,他曾辅佐舜政,当上了大理之官,负责氏族政权的刑罚、监狱、法治事务,这个时期他制定了各种刑罚,因而皋陶被誉为中国的司法鼻祖。传说皋陶的外貌青绿色,就像一个削皮的瓜;他的嘴唇像鸟喙,这是至诚的象征,能明白决狱,能洞察人情。在任舜的大理时,制定了五刑之法。史书上说皋陶为大理,天下无虐刑、无冤狱,那些卑鄙的小人非常畏惧,纷纷逃离,至使天下太平。舜帝极为欣赏皋陶的成绩,便把他封于皋,所以繇又叫皋繇。上古陶字读yao与繇相同,所以又写作皋陶。舜死后,禹继位,他又帮助禹治水成功。根据皋陶的品德和功劳,禹选定皋陶为他的继承人,授给他处理政务的权力。可惜皋陶病逝在禹之前。皋陶死后,葬在六地,即今天的安徽六安境内,在六安东十里头至今有座皋陶墓。同时,禹为了表达对皋陶辅政的感激,就把今六安市一带封给皋陶子孙,故六安有“皋城”之称。

 关于六安之三:你知道独角兽吗?独角兽实际上是獬豸(读音xiezhi),为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一种神兽,它似羊非羊,似鹿非鹿,头上长着一只角,故又俗称独角兽。在中国古代的法律文化中,獬豸一向被视为公平正义的象征,它怒目圆睁,能够辨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当人们发生冲突或纠纷的时候,独角兽能用角指向无理的一方,甚至会将罪该处死的人用角抵死。令犯法者不寒而栗。传说皋陶常用獬豸来判案。每当皋陶判决有疑时,便将这种神异的动物放出来,獬豸很有灵性,能分辨曲直、确认罪犯。如果那人有罪,獬豸就会顶触,无罪则否。因而,獬豸一直被认为是驱害辟邪的吉祥瑞物。

关于六安之四:你知道九墩塘的来历吗?九墩塘原本是一个小塘,其属于六安大财主汪家公馆的的后花园,该大户有九房姨太,就在塘中修了九个墩子,之间以长廊相连,逐渐被人称为九敦塘。九墩塘位置在六安城门外,在当时算是郊区,。民国时(三十年代),有个国民党将领叫武庭麟,在六安执政,当时正值老蒋搞新生活运动,于是呼他在六安也干了几件实事,比如兴教育,抓赌博,规范民众生活行为等。活动开展以后,六安城内秩序井然,可就是百姓在傍晚无事可做。于是,武庭麟想组织群众在郊区挖了一条人工河,在河的附近植树,美化环境,供六安的百姓在这里休闲娱乐。这时候,武庭麟想到了九敦塘。于是,武主动找到汪家大少爷,客客气气说明来意,汪家少爷二话没说就将池塘及周围荒地捐赠出来。场地有了,方案也定了,可是经费却没有,怎么办呢?武庭麟便在财主们身上打主意,恰在这时,冒出一个“冤大头”。武曾明令人们禁止吸鸦片,六安西门黄烟店老板庞老板嗜鸦片如命,对其命令不以为然,一天正在家里吸鸦片时,被武庭麟的宪兵抓个正着,罚了一千多两银圆,于是,筹齐了挖河植树的经费。池塘经过疏挖,水清见底,塘中央建有凉亭,有桥相连,非常漂亮。原来的小东门是被城墙和城壕所环绕,武庭麟在此选址后,开了一道城门,命名为“六德门”,九墩塘及附近周围植树造亭后,命名为“六德公园”。所以,九敦塘附近又叫六德公园,解放路小学也曾经叫过“六德小学”,那里好像还有一个“六德巷”,我就是在那里长大的。九敦塘,在文革的时候,曾经改名为“继红塘”。解放以后,九墩塘被建成“皖西革命纪念馆”,继红塘,大概取自“继承红色革命传统”的意思,现已经重新改回“九敦塘”了。

 关于六安之五:“六安”为什么要读成“陆安(lu an)”?六安的“六(lù)”的读音有着2100多年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六安的“六”字读“lù”,并非方言,而是带有六安特有的地域文化,是历史形成的。从历史角度来讲,“六”是皋陶后裔的封地,《史记•夏本记》记载,帝禹“封皋陶之后于英、六”,这便是古六国的雏形。这里的“六”,不是数字上的6,而是指“六”这个地方。“六”在古汉语中,通假“陆”字,原意为“四周略高的陆地”,这也符合古六国的丘陵地貌特征,这个读音在《康熙字典》已有注释。到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封“六地平安,永不反叛”而设六安国,这里的“六地”,也是指“六(lù)”这个地方,而不是指“6个地方”,因此,按照“据义定音”的原则,六安的“六”应当读“lù”音。近年来,由于计算机按常音设计,不能对特殊读音进行识别,同时“lù”的读音不易理解,外地人难以读准,带来一定不便。 针对同一问题,05年的时候,国家民政部地名研究所曾有意将六安中“六”字的读音,由“lù”改为“liù”。但是,遭到了六安学术界很多学者的反对,他们普遍认为, 六安地名与皋陶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也是我们六安珍贵的文化遗产和研究皋陶文化的重要依据。草率改音会带来与历史不符、割裂地名文化遗产、与皋陶文化不符、违背六安群众及学者2000多年来的传统读法等问题。也有一些学者倾向于改“lù”为“liù”,主要是从解决地名读音混乱、推广普通话、便于推广六安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因而也有一定的道理。虽然都有道理,但是既然目前没有正式更改,个人认为还是应该维持“lù”音。

关于六安之六:你知道六安的古八景吗?同治十一年《六安州志》编录了六安八景图,现翻刻在老淠河岸边的文化墙上,是六安最主要的风景名胜。六安的古八景,不仅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人文景观,更是六安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打好这张牌,对于发展六安的旅游文化,绝对大有裨益。但是,由于宣传力度不够,能够真正了解六安古八景的人,可能并不多,这多少有点遗憾。那么到底哪些是六安的古八景呢?现给大家介绍一下。六安八景分别为“钟楼远眺”、“桃坞晴霞”、“齐云拥雾”、“赤壁渔歌”、“九公耸秀”、“龙穴返照”、“嵩寮泻乳”、“武陟积雪”。【钟楼远眺】 钟鼓楼,原建于六安城中心鼓楼大街最高处,系古代用于礼乐、报时、报警之用。登高凭栏,可俯瞰市内街景,遥望南北双塔。晴日可远眺桃花坞、武陟山、小赤壁、龙穴山。州志有诗曰:严城绵亘俯清溪,谯橹临衢碧汉齐。春雨家家围绿树,晴烟处处锁青霓。九公秀色檐前落,双塔毫光槛外携。清兴庾公应不浅,相将明月好攀跻。【桃坞晴霞】 六安城西淠河对岸,越云路桥而西即桃花坞,旧称田家湾。这里夭桃修竹成林,佳果花卉纷呈,自古为游人墨客踏青吟诵之地。州志有诗曰:咫尺桃源近淠津,渔舟问渡越风尘。竹篱背树通幽径,茅屋当花结比邻。曙色平临丹壑迥,霞光遥映赤城均。武陵应共通仙籍,会便移家作隐沦。【齐云拥雾】 齐云山,又称齐头山,位于六安城西南45公里处。主峰海拔800余米,山上峰峦迭翠。州志载:齐山绝顶,常为云雾所封,其上产茶甚壮而味独香醇,名茶六安瓜片主产于此。“齐山拥雾”由此知名,州志有诗曰:南山元豹爱深藏,蔀屋偏欣曒日光 。传语雷公深锁洞,莫教宿雾到公堂。【赤壁渔歌】六安赤壁位于城西20公里处,下临淠河。州志载:“小赤壁下临大河,继岸千尺,镌小赤壁字,时多乘流泛舟题诗壁上”。州志有诗曰:沙明水碧浪水轻,灌木连谿峭壁横。蟹舍几家依断岸,渔舟终古托浮生。歌飘橹外心俱净,唱入芦中听更清。我亦愿为垂钓者,一过此地转移情。【九公耸秀】 位于六安城西南35公里处,海拔342米,山有九石如人,故称九公寨。其山势挺拔峻秀,群峰叠岩,怪石嵯峨,景色绮绚。州志有诗曰:缥缈芙蓉柱笏直,霍州文物孕于兹。降神自是多申甫,储作天家论道资。【龙穴返照】龙穴山,一名龙池山,位于城东南20公里处。上有“龙穴”,即宋欧阳修《集古录》称二龙争战处。山上有古井,水味甘美,唐张又新评为“天下第十泉”。州志载,龙穴山首有幻影晚照现象,自此《龙穴返照》为六安一景。州志有诗曰:已负东隅壮志雄,桑榆急返退思中。请看龙穴西山日,猎有明霞照永红。【嵩寮泻乳】嵩寮岩位于六安城南40公里处。岩分雌雄两组对峙。两岩岩面光滑圆润,苔痕斑清。岩腹中空,状若“偃月”,左有“龙潭天池”,右有宋绍熙年间镌刻“滴水沟”。内有“石锣”、“石鼓”、“七星灯”等奇观。州志载:洞顶中间岩缝旧有白色石乳长年滴沥,可供灯油用,以后干涸,嵩寮泻乳胜景自此而得名。州志有诗曰:瑶浆不厌一夫饥,瀑布难裁八口衣。劳吏未遑探胜迹,须从泻乳念民依。【武陟积雪】 位于六安城西15公里处,淠河北岸。《古今图书集成•庐州府山川考三》载:“武陟山,在州西三十里,汉武帝南巡登封霍岳驻跸于此。”宋代山上首建“武陟书院”,宋建炎年间文武两位状元焦氏兄弟曾读书于此。州志有诗曰:漫言警跸汉皇踪,且喜寒凝少女峰。田父煨炉烧榾松,瓦盆倾倒祝三农。

顾艾萌(2014-04-0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