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景山镇

家乡区县: 彭州市

丹景山位于四川省彭州市丹景山镇(古九陇),距成都西北50公里,海拔1147米,境内山川形势奇异,文物、古迹众多。素有"丹岳岱宗","古唐胜迹","丹景第一"之称。为中国天彭牡丹的发源地,宋代尤其南宋时期,花特盛,与洛阳、菏泽齐名。

丹景山北承玉垒西脉,南接九陇丘陵,东临湔江出口,范围包括天彭门、白塔坪、三味水等地,为龙门山八脉,相对高度不大,但是山峦迭翠,风光秀丽,自古就是灵秀独钟的西蜀名山,享有丹岳岱宗之称。汉时即为道家先哲静修炼丹处,佛都东渐后又为佛道其处之山,寺观特盛。崇峦架殿,叠嶂营楼,鹤林圣迹,龙泉佛影,就是其真实写照。

丹景山和牡丹不仅为历代名流学者、文人向往、钟爱的折服,平民百姓更是如此,每年四月花期,人们蜂拥而至,朝山、拜佛、赏花,热闹非凡,不亚洛阳。以诗为证:"不让中州独得艳,倾城千古自流芳。马龙车水观丹景,山下形成闹市场。"然而,令古今人向往留恋的还是丹景山的牡丹。丹景山自古就是著名的牡丹观赏地,肇源无端,唐时即盛,历五代至大宋盛。洛阳沦陷于金,丹景山为中国唯一著名牡丹观赏基地,但绝非仅因洛、曹陷落而彰名,最主要的是丹景牡丹盛开于山野崖间,花时倒垂,极具野趣而闻名遐迩。

丹景山坐落于丹景山镇内。丹景山镇幅员面积64.4平方公里,是四川省第一批百镇试点镇,又是四川省战时人口疏散基地。原名九陇镇,因九陇山而名,即关口到唐昌的横山子。《太平寰宇记》说:"九陇山至永昌连亘至县界,曲曲而九折也。"古老的湔江滚滚南流,蜿蜒如带;巍然屹立的寿阳山、牛心山,夹江对峙。九陇镇坐落在彭州市北面,13公里的湔江出山口,雄居湔江分流之堰首,扼山区七场之门户,早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地形非常险要,故人们又称她"关口"。在南北朝至宋朝的几百年间,曾在这里设九陇郡、县治所。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这里成了附近区、乡、镇交流政治、经济文化和信息的中心,越来越引人瞩目。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于1987年1月8日正式成立了九陇镇。由于九陇自唐朝以来,广种牡丹至今,诗人陆游在牡丹谱中说:"牡丹在中州洛阳第一,在蜀天彭第一。"因此九陇又称牡丹之乡。丹景山镇历史悠久。相传,两三千年前,蜀族先民就在这里立国兴邑,垦创农业。以九陇为中心的古繁、郫、瞿上地区是蜀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是古天府之国农业经济的摇篮。

南宋大诗人陆游在《天彭牡丹谱》中有"牡丹在中州,洛阳为第一;在蜀天彭为第一"的赞誉。天彭牡丹以其株高叶茂、花大颈长、滋润丰腴、艳丽多姿著称天下,尤以悬崖断壁皆生之野趣享誉中外。花开时节,满山遍野的牡丹令人陶醉,犹如进入了花的海洋。每年四月举办天彭牡丹花会,游人如潮,现彭州已成为中国西部最大的牡丹观赏中心。丹景山为省级风景旅游区,是中国西部最大的牡丹观赏基地,主要以牡丹文化、佛教、道教文化,休闲娱乐为主。著名景点有金华寺、净水寺、审魂殿、圣迹寺、牡丹园、杜鹃园、丹霞园等18处。每年春节庙会和4月中旬牡丹花会期间,游人如潮,各种歌会、舞会、擂台赛更吸引人,游客达数十万人次。境内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比较著名的有佛教胜迹有金华寺、净水寺,佛山古寺、法藏寺、天池寺、圣迹寺、白衣庵(尼)、上三昧、中三昧、下三昧;道教审魂殿、真武宫;天主教马桑经堂。特别是新建的佛山古寺,占地40余亩,大雄宝殿尺寸较一般的大殿大,所供菩萨上百尊,皆为汉白玉所雕刻,最重的达10余吨重,堪称中华一绝。

这里自古便是蜀中胜地,有独特自然风光和民间传说:五条山岭会聚主峰的奇观"五龙朝丹景"、三国时期蜀国刘后主的"阿斗读书台"、一树三身的古柏(忠烈柏),附近还有三国虎将屯兵地"张飞营"等。位于三岔湖西北,龙泉山脉中段,是一个传说颇多的风景名胜之地,也是三国遗迹较多的地方,相传该处为蜀后主刘禅读书修学之地。主峰丹景山,如巨人般守护着这颗天府名珠,好美的一幅神来之笔的山水巨型画呀!丹景山,一峰高耸,众山拱上,自古就是蜀中胜地"五龙朝丹景";"阿斗园"中的"劝学庵"、"读书台";还有"张飞营"、"仙姬送子"、"人头石"、"千年银杏龙盘树"等,无不妙趣横生,令人浮想联翩。不少画家、书法家、作家、诗人在三岔湖留下赞颂的墨宝。现有景点包括位于龙泉山脉第二高峰的佛教圣地"佛兴寺"、"五龙朝丹景"、"仙姬送子石"、"千年银杏"、"阿斗读书台"、"劝学庵"、"张飞营"、"忠烈柏"、"阿斗骂黄荆"、"张飞头像石刻群"、"垮龙山"等。丹景山丹景山位于简阳丹景乡,与双流、仁寿两县接壤,海拔974米,是成都东西屏障龙泉山脉第二高峰。据说这里自古便是蜀中胜地,同时附近还有三国虎将屯兵地"张飞营"等。张飞营位于简阳武庙烂田村和团堡村之间,与双流县太平镇交界,属龙泉山脉,海拔951.4米,山顶面积2平方公里。四周是岩,仅有一条小路上山,山顶地势平坦。

相传三国时期,刘备坐镇成都,蜀国猛将张飞率兵驻扎于此。龙泉山是成都的东方屏障,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当时,此地人烟稀少,莽林荒野,从川东到成都唯有一条小路,即在张飞营脚下。张飞在山峰上安营扎寨,扼咽喉控东路之兵,保成都为锦城之屏障。在张飞营东边,现耸立一块高3米,直径2米的青色巨石,青石背靠西北,面向东南。整块巨石,雕刻张飞头像,暴眼圆睁,络须满腮,五官齐全。张飞的官帽至今还很完整。在张飞营山顶峰,青石雕刻张飞三兄弟的石像,穿着军人衣服。解放前,张飞山周围的农民,每逢农历的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都为张飞三兄弟点灯。张飞营山上凸了个包出来,叫鹅公包,张飞在此修了一个高15米,宽40平方米的"望火楼"三层高,张飞用于观察山下的情况。张飞营山下面,有一座山叫钱盘坡,传说张飞三兄弟打了胜仗后在此地分钱,这山上的钱盘许许多多,后人取名为钱盘坡。

LuuY(2015-05-2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