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溪公园雏形始于1787年(清乾隆五十二年),由举人周奎父子营造。1937年开始作为公园建设,1939年经贵州省政府批准开始正式建设风景区并于1940年基本落成,时称“中正公园”。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正式改名“花溪公园”。
花溪公园位于贵州贵阳市南郊17公里花溪区内,占地800余亩,东至花溪大桥,南沿磊花路,西临花溪平桥,北抵花溪小寨。主要景点有音乐广场、芙蓉洲、百步桥、坝上桥、麟山、龟山、松柏园、碧桃园、牡丹园、 竹莲池、棋亭、憩园、西舍、戴安澜将军衣冠墓、平桥、黄金大道等。
花溪公园融真山真水、田园景色、民族风情为一体,是贵州省著名风景区,被誉为贵州高原明珠。
花溪原名“花仡佬”。明末清初,这里混居着汉、苗、布依、仡佬等民族,其中以仡佬族最多,仡佬妇女爱穿花哨美丽的服饰,被人称为"“仡佬”,地因人而得名,花溪也就被称为“花仡佬”。[5] 南明河自广顺流入贵阳,其龙山峡至济番桥一段,称花溪河。沿溪两岸,山水交融各具特色。
建园起源
公元1638年(明崇祯十一年),徐霞客由贵阳前往长顺,在《黔游日记》中,对花溪流经的地方有五次记载,可惜失之太略。据传到了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当地柏杨寨塾师周奎家,六十五年中,接连有五人科举高中。周家喜地方灵秀,于是先后在麟山建楼,龟山筑阁,蛇山种柏,缀以双亭,并在河中叠石为坝,潴水为潭,疏浅渚为洲,修隙地为屿。周奎长子周石藩还修一庭完,名“借花草堂”。从此,花溪山水初露光彩。
1937年开始,这里正式辟建为公园,在麟山上建倚天亭、飞云阁,龟山上建清晖楼,蛇山上建归咏亭;在园中增建了憩园(东舍 )和尚武俱乐部 (西舍 ),取坝桥风月之意建了坝上桥,借唐人旗亭画壁和宋人旗亭卖酒之典建了旗亭。1938年至1939年,贵阳县长刘剑魂将放鹤洲一段辟为风景区,并改“花仡佬”之名为“花溪”。1940年,贵州省政府又在此基础上建“中正公园”,即花溪公园。[6]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花溪公园有了更大改观,在小洲之间架起了蜿延曲折的放鸽挢、百步跳磴,扩建了碧桃园、荷花池、松柏园、桂花园、牡丹园等,新建了音乐广场。历代建园者都力图保留公园的天然本色,顺山水之势而为,亭台、小洲、花圃、石桥,无不与四周的环境融为一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