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厚土 华章璀璨

家乡区县: 湖北省英山县

 在英山这片文艺厚土上,一批批追梦人怀揣厚望,锐意进取,坚守精神家园,聚集成一支强大的文艺人才队伍。英山先后成立了县作家协会、县摄影家协会、县诗词楹联协会、县书法美术家协会、县音乐舞蹈协会、县民间文学与戏曲协会、毕昇研究会等8个文艺家协会。街道、乡镇、学校、农村成立了50多个民间文艺社团、文艺沙龙、文艺宣传队。发展各类文艺家协会会员千余人,其中省级以上文艺家协会会员65人,市级文艺家协会会员217人,县级文艺家协会会员730人。县文联先后创办了《大别山采风》、《毕昇文化报》、《鸡鸣诗苑》、《大别山》、《英山诗词》等文艺刊物,开办了《大别山毕昇文学艺术网站》,已成为文艺人才成长的摇篮,成为展示英山文艺创作成果的精神乐园。
近年来,我县乡土作家笔耕不辍,成果丰硕。在报刊、杂志、网络、电视上发表、展出、入选、演出文艺作品2000余件,创作出版小说、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500多部。比较有影响的作品有:段仲谋的《从峡谷走向大海》、《这生情未了》、《浪遏飞舟》;田海的《一个中国人的激情史》、《中国激情史》;胡涂的《那山那水那人》、《追赶太阳的人》、《县委书记》;马民权的《风物传奇》、《大别山情歌精选一百首》、《毕昇传奇》;涂耀坤的《天堂梦》;张保良的《那么正经干什么》、《远香》、《乡鼓》、《民间故事100篇》;游江天的《那一方土地》、《山上有座庙》、《生死恋》;高旭洲的《绿之韵》;段晖的《蓝天不锈》、《榴莲沙拉》;陈秀丽的《寂寞的情怀》、《温暖的情怀》;刘平海的《天问》、《花朝误》;郭昭阳的《红色县令》;盛莉的《思华年》、《再不相爱就老了》;胡娜的《我的江南》;汪印潭的《梦的对话》;阮宏的《男儿有泪》;余常松的《禁地飘香》;周威的《江南看雨》、《鞋王》;陈应均的《九曲河》;伍理松的《游子吟》;田翔同志在《诗刊》、《绿风》、《湖北日报》等几十家报刊上发表诗歌300多首;肖崇东同志在《民间文学》、《小说月刊》、《古今故事报》等报刊上发表作品100多篇,多次获全国故事作品大赛奖,被列为中国故事写作一百强人名单;郑烨同志在《长江文艺》、《古今故事报》等报刊上发表中篇小说、故事30多万字。
我县摄影作品在各级报刊、杂志、网站参赛参展中颇具影响力。张新安的作品《老伴》、《茶园春色》、《绚丽大别山》;冯俊的作品《孤独的守望者》;刘宗伟的作品《社戏》;王慎虚的作品《咱们的业余生活》;余立的作品《茶园撷翠》;舒胜前的作品《回眸笑看新农村》;姜生泉的作品《神往》;程抱中的作品《农民喜领丰收粮仓》等均在省市摄影大赛中获奖。2011年,新华社网站推出了百名摄影家聚集篓子石系列风光摄影作品,在全国摄影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近三年,举办了《茶乡春色》、《水利科普杯》、《美丽英山·生态林业》等大型摄影展览,为宣传英山,推介英山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诗词楹联创作在英山有很强的实力,也有很好的平台。先后组织出版了《英山古今诗词集》、《湖北楹联集成·英山卷》、《英山诗词》、《纪念金光悌诗词集》、《桃花冲诗词选》等50余部作品。个人出版诗词200多部,其中有邱慧轩同志的《手书诗集》、夏中雄同志的《蜗篆集》、万军同志的《百花集》、石中瑞同志的《中瑞诗词》、陈凯文同志的《山石泉声》,黄俊文同志的《红砖吟》、饶惠熙同志的《骈文举萃》、胡维第同志的《征程杂咏》、彭学荣同志的《芸窗集》、胡逸仙同志的《闲居吟》、王德生同志的《焦点十年吟》、《新闻调查十年》、《奥运金牌榜》、沈剑锋同志的《诗风词韵》等。
戏剧、音乐创作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涂耀坤、肖崇东创作的黄梅戏《春到江湾》获湖北省“五个一”工程奖;《天职》获屈原文艺创作奖提名奖。涂耀坤创作的小品《朱三相亲》获湖北电视台春节晚会展播语言类原创一等奖、黄冈文艺创作奖。马民权创作的歌曲《大别山情怀》获湖北省“五个一工程”奖。夏泽安同志汇英山民歌之大成,集自己原创歌曲之精品编辑出版了《夏泽安歌曲选》、《黄梅还乡》等专集,在湖北省音乐界有很大的影响。舒先震同志痴迷音乐,自学成才,创作歌曲50多首,《党旗颂》获全国原创歌曲大赛三等奖,《同唱中华情》由二炮歌唱家乔军演唱并获军旅歌曲奖。冯礼先同志退休后创办秋韵乐坊,开展文艺活动,培养文艺新秀,创作歌曲《茶乡之歌》、《咏京胡》在音乐界倍受关注。
县书法美术家协会、县老年书画协会、东坡书画协会英山分会在省、市、县展览、参赛中共展出作品2000多幅,精选编印出版了《英山书画集》,系统展示英山书画精湛技艺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填补了英山书画史上的空白。邱慧轩、江涛、陈凯文、曾光荣、田树溪、黄鸿顺、李朝阳、张胜英、黄山、黄云开、汪震、白春峰、吕迎光、肖超英、郑再坤、舒斌、江庆桥等同志的作品在省、市书画大赛、展览中展出并获奖。
毕昇文化研究成绩斐然,毕昇文化品牌特色凸显。自90年代起,英山有萧浪平、陈凯文、段茂畅、马民权、王兴国、黄尚文、舒秀婵、冯成仁、段如意、胡义斌等同志不遗余力地为发掘毕昇史料、研究论证毕昇而奔走、呼吁。他们在各级报刊、各种媒体上发表研究文章300多篇。近年来,编辑出版了《毕昇和毕昇故里的印刷事业》、《毕昇研究文集》、《毕昇传奇》、《布衣毕昇》、《大宋活字神》等8部文艺作品。黄梅戏《布衣毕昇》搬上舞台,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为了做大毕昇文化品牌,我们在全国征集“纪念毕昇”诗词作品,各地诗人投寄作品1000余首,已选录300多首准备结集出版《纪念毕昇诗词集》。与此同时,计划每年编辑出版一套《毕昇文化丛书》,出版英山籍作家文学专著。2012年,已有10部文集面世,由作家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为了把毕昇文化发扬光大,我们持之以恒地将“毕昇文化”作为“一县一品”创建品牌向省、市申报,积极做好毕昇研究和文化宣传及毕昇文化产业规划。2012年,荣获省委宣传部、省文联“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奖。这将为打造毕昇文化品牌增添了信心,为打造毕昇文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小满(2015-05-2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