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李发模

家乡区县: 贵州省绥阳县

李发模(1949—),笔名漠漠、魔公。贵州绥阳人。中共党员。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作家班。历任绥阳县文化馆馆员,原遵义地区文化局创作员、地区文联副主席。现任遵义市文联主席,市政协常委,贵州省文联委员,省作协副主席。中国新诗学会理事,世界华文诗人协会理事等。1966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呼声》 《偷来的正午》 《魂啸》 《散淡之吟》 《第三只眼睛》 《李发模诗选》 《李发模叙事诗选》 《遵义之歌》《我思我在》,散文及评论集《道尽又如何》 《坦荡人生》 《你静坐就是大师》等30余部。有多种外文版本。曾获全国优秀诗歌创作奖,贵州省文学创作一、二等奖及省级以上各类报刊奖20余次。

拜自然为师,与人类灵魂握手

每个人对文化都充满了见解,盘算一下自己的家底,我想说,文化是“奶奶”。

我在农村长大,记得小的时候,常见奶奶每见到一页书或半页纸上有字,她都要弯腰捡起来,用手细心拭擦干净,然后放进字纸篓。纵然是烧掉,她也绝不混同其他垃圾一起烧。如果是我不小心踩到了纸上的字,她会说,别践踏圣贤,眼睛会瞎的。奶奶不识字,她却对文化充满了敬畏。所以我说,文化是奶奶。

记得台湾作家龙应台写过一篇文章,说有一天,他也去赶庙会,看见一女子在荷花池边以一张报纸垫坐。这时,一位戴斗笠的老人走过来,将自己肩上的毛巾递给那女子,说:“小姐,那张纸上有字,不要坐啦!我的毛巾给你垫坐。”老人知道字代表知识,他坚持对知识的敬重。这说明,中华文化的传承,潜移默化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

因之我说,诗,应学会拜自然为师,尊人文为父,敬民心为母,承传统血脉,养太和之气。诗,方可与人类灵魂握手,共天地自然交心。就民族文化而言,说到底,就一个字:“道。”你那“道”字,之上两点,在天是日月,在地是水火,在人是两眼。之下是“一”,既是从一而始,又是万事万物为一。再之下是“自”字,就是自己心中要有天人合一运行的规律,再之后是一走“之”,就是终生实践之。中国文化是以“儒、佛、道”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我们再看那“儒”字,亦即“人”“需”要什么?需要什么呢?人者仁也。再看那“佛”字,“人”先要“弗”是人,要斩断不是人的邪念与恶行,方可修得善果。这善果是什么呢?我认为是诗,是充溢于人与自然灵性中的祥和之美。纵然诗中有撕心裂肺与愤世嫉俗之痛,诗,最终还是要为世人施情更为人类的明天司晨。

和谐,是中国文化的内涵与灵魂。

诗歌,是从内心开始的和谐世界。

诗人,作为真正意义的文化人,面对自然,他既没“人定胜天”的狂妄;直面人生,他也没“听天由命”的悲观。诗的创作过程,是一种“寻情”、“找人”、“扪心”的过程,也是“发现”自己和“找回”自己的过程。在这过程当中,我们应该明白,我们已知的知识,一是一知半解,总想以已知的十个为什么去解释十万个为什么就易生偏见。二是被强加灌输变形的乃至在名利场中失去真心的文化,会使我们的诗产生病态。一个有良知的诗人,他懂得中国文化是浸润于中国人血液中的文化,他知道每一个字落在纸上的分量,他不会让不应有的病毒传染读者的心灵与血液。

如果说“继承”和“创新”是诗歌前行的两个轮子,那么,让我们先清洗自己的灵魂,清醒自己的灵性,搬走一些“嘈杂”,避开一些“纷争”,让我们静下心来,以大局为大,以民心为心,以诚信为信,与时空交心,为我们人类共同拥有的这个地球增添一份孝心。

帅man(2015-05-2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