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伯湖
邵伯湖又名棠湖,古属三十六陂,素有“三十六陂帆落尽,只留一片好湖光”的美称。浩渺无际的邵伯湖是邵伯自然风光绝佳处,历经千年风雨洗礼,愈显风姿绰约。如今,两岸绿树成荫,郁郁葱葱,好似绿色的长龙,盘绕着清澈的湖水;隋堤边,大树下,那接待游人的大厅和别具一格的小木屋,错落有致的点缀于绿树丛中;临湖远眺,烟波浩渺,鱼帆点点,一望无际。
泛舟水上,垂钓湖畔,吃湖鲜,观民舞、听民歌、赏民乐,置身于大自然中,顿觉心旷神怡。明代赵鹤《过邵伯湖》诗云:“湖口人家住处幽,桃花蹊下晚驱牛。水耕谁信为农苦,春望何妨作客游。落日波声侵短竹,平沙风色带眠鸥。送行最爱长堤柳,直到官河绿未休。”邵伯湖湖水清冽,水草丰美,盛产鳊、白、鲤、桂等鱼种及银鱼、螃蟹、青虾、蚌螺等水产,还有“运河三宝”之一“邵伯菱”和当今声名鹊起的“邵伯龙虾”。相传清乾隆皇帝下江南途经邵伯时就品尝过“邵伯菱”,曾吟有“涉江采菱发阳阿”的诗句。
仙女庙
江都城区旧名仙女庙,其来历与东陵圣母庙带发修行的杜、康二位女道士有关。这里最早叫蔡家庄。传说东汉时的一年,天降大灾,东海一条黑龙来这里兴妖作怪。其时,大雨倾盆,河水滔滔,大水淹没了庄稼、房屋,百姓苦不堪言。偏偏瘟神又至,全庄人上吐下泻,奄奄一息。危急关头,天空飞来一条白龙,昂首向黑龙杀去。经过几个时辰的搏斗,黑龙败下阵去,狼狈而逃。空中云消雾散,大水向长江退去。此时,天边又飞来一只黄鹤,口衔药草飘落而下。不一会儿,白龙和黄鹤都不见了,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两位道姑打扮的女子。
原来她们就是东陵圣母庙(东陵为我区宜陵古称)里的女道士杜姜和康紫霞。两位姑娘用草药熬汤,送到每家每户,使全庄人转危为安。后来两位姑娘化作两条白龙腾空而起,驾着彩云飘然逝去。人们为感谢她们的恩德,就在河边建了一座庙,祀奉二位仙女。后来,蔡家庄也就被“仙女庙”名称代替。
仙女庙的来历史书中记载颇多。《后汉书·郡国志》中关于广陵郡东陵亭(今宜陵)有这样一段记载:“女子杜姜,左道通神,县以为妖,闭狱桎梏,卒变形,莫知所终,以状上,因以其地立庙,号曰东陵圣母。”唐人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又载:“扬州东陵圣母庙主、女道士康紫霞侍奉圣母多年,一旦白日飞升,化为白龙而去。”按此说法,康紫霞身为东陵圣母庙主,侍奉圣母杜姜多年,不无有“素著灵异”的附会之说,死后被人尊为仙女并“立庙祀之”是完全可能的。据记载,仙女庙在东陵圣母庙以西二十多里处,其正殿上确也供一牌位,题为杜康二女,所以一般认为仙女庙所祀的仙女为杜姜和康紫霞。
仙女庙始建于宋代,庙址在江都镇区的通扬河段北面,清代咸丰年间重建的庙宇最为宏伟,有前殿、中殿、后殿。前殿正门石额以白矾石为材,高约2米,宽约0.7米,镌刻“敕封古仙女庙”正楷大字。“敕封”二字为红,其余为蓝,周边有龙纹浅刻。中殿的吊篮中放着皇帝敕封的文书。后殿即为仙女娘娘殿,殿中有香案,水磨青砖的神台上木神龛精雕细刻,内立两仙女塑像。东墙嵌有记载庙史的石碑一方。但到了晚清时,该庙仅留下文人墨客抒发“黍离”之感的诗文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