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坑历史文化拾贝

家乡区县: 广州市增城区

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竹坑历史文化拾贝》(以下简称《拾贝》是增城市小楼镇竹坑村的的自编文献,于2012年底编辑而成,由定居美国芝加哥的竹坑村后辈张天翼作序(主编为其大伯).《拾贝》包含的内容相当广泛。从时间上来看,主要记录了闻生公父子四人在康熙年间的开基至今的三百多年间竹坑村的变迁,在文化渊源上,追溯到了八百多年前的张化孙。通过《拾贝》可以知道在康熙年间,竹坑村的祖先在原来的居住地遇到了人多资源少的问题,他们没有去跟别人去抢那些有限的资源,而是去寻找一个人烟稀少、有发展前景的地方开基创业、繁衍后代。又。例如在清末至民国期间,竹坑村的一些村民抽鸦片,最后丧志败家。虽然没有出过很有名的人,没能大富大贵,但也出了“举人一个、贡生19个、文秀才4个、武秀才4个、乡饮大宾3个,有七品官一人、九品官3人”。从内容上来看,更是可以称得上包罗万象.

主要内容编辑本段回目录
1.历史地理篇:包括《关于下塘、竹坑两地开基的几个问题》、《屋场传统文化拾零》、《两地开基的风水地理先生曾奇彭》;
2.生活风俗篇:包括《竹坑人过年》、《竹坑舞狮》、《近代竹坑农家少年生活》;
3.文化篇:包括《竹坑文化的渊源》、《竹坑文化有张化孙家族文化的烙印》、《竹坑学校——基础教育的摇篮》、《竹坑近代文化花絮》、《竹坑土医草药文化》、《牌匾考证与对联赏析》。

文章第一段编辑本段回目录
“据族谱记载:显发公弱冠之年(20岁,清康21年,1682)从梅县松源陂下张屋来到竹坑。传说显发公“只系条裤头带”到了这个偏辟山区,举目无亲。一天,在塘口遇见一位打香车的老伯,老伯见他忠厚老实、吃苦能干,便收留了他。后经过几年打拼,立稳了脚跟,把大弟登发公带落来共同创业。至于他们怎样创业,没有资料记载。到康熙37年(1698),即显发公到竹坑第十七个年头,选在下塘开基建屋,然后,举家从梅县迁到下塘。入住时,闻生公74岁,显发公36岁,登发公28岁,友发公24岁。“必”字辈只有一个两岁的幼儿,其他十二个还未出世,全家算起来不过十来人。”

锋嘻嘻(2015-05-2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