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语 (Yi language) 属汉藏语系 藏缅语族 彝语支。中国的彝语,分北部、东部、南部、东南部、西部、中部 6个方言,其中包括5个次方言,即东部方言又分滇黔次方言、滇东北次方言和盘县次方言;北部方言又分北部次方言和南部次方言。还分25个土语。北部方言分布在四川、云南的大、小凉山地区,东部方言分布在贵州和云南东北部,南部方言分布在云南和广西,其余 3个方言都分布在云南。使用人口约400万。 彝族原有一种音节文字(也有人认为是表意文字),1956年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凉山彝族拼音文字方案。1975年四川凉山彝族地区制订了四川《彝文规范试行方案》,共确定819个规范彝字,1980年国务院批准在四川彝区推行使用(见彝文)。彝语在国外,主要分布在缅甸、泰国和越南。
语音
①各方言的塞音、塞擦音、擦音都分清浊两类。北部、东部、东南部方言的部分地区,浊塞音、浊塞擦音还有带与不带鼻冠音的区别,如北部方言喜德话b:mb、d:nd、ɡ:嬜ɡ、扷:n扷、唓:n懔、d懔:nd懔。有的方言的边音、或边音和鼻音也分清浊两类。
②东部、东南部两个方言有舌尖后塞音和鼻音,如威宁有t、th、庽、η庽、η。东南部方言(撒尼话)有小舌音q、 qh、 尣和复辅音t峠、dl。西部方言西山土语有前置喉塞音声母 妱m、妱v、妱n、妱怱、妱l。
③多数方言的元音全部或大部分松紧对立。全部对立的,如南部方言峨山话 i:抛、e:厂、a:a、o:o、γ:γ、u:u、噜:噜、廞:廞。各方言元音松紧与声调有一定的互相制约关系,如东部方言禄劝话(二区)松紧元音只在高平调的音节里构成对立。有些地方的紧元音有减少或消失现象,如东南部方言文山话(普拉)只有个别元音区分松紧;东部方言贵州大部分地区元音已不分松紧。
④多数方言的韵母由单元音构成,没有塞音韵尾。少数方言有复元音和带鼻音韵尾(或带半鼻音)的元音,大都出现频率小,或只用于拼写汉语新借词。
⑤各方言元音音位的对立关系,各具特色,如北部方言大多数地区都有舒唇元音 (一种“次圆唇”的舌尖元音和央元音)与展唇、圆唇元音相对立。东部方言(贵州)u、y,对立。东部、南部、中部 3个方言的部分地区有廞、廞,与噜、噜,γ、γ对立。西部方言巍山话a、ɑ对立,u、y 对立,u、揁1)对立。东南部方言、a或、ɑ对立。
⑥一般有3~4个声调, 少数地方(如弥勒、寻甸、姚安)有 5个声调。调型简单,多为平调和降调,没有曲折调。
⑦音节结构的主要形式是:辅音+元音+声调,元音+声调。
语法
①以虚词和词序为主要语法手段。语序是:主语—宾语—谓语。名词和一部分代词作定语时,在中心词前。数量词和形容词作定语时,在中心词后。多数方言的否定词作状语修饰动词、形容词时,在单音的中心词前、 双音的中心词之间。但西部方言的否定词mα21作状语修饰双音形容词时,一般在中心词前,也可在某些双音形容词之间,如唓u55(快)mα21(不)di21(乐)“不快乐”。介词一般在宾语后,但在少数方言里,有的介词在宾语前,如弥勒话vα33“把”,禄劝话ko32“把”;有的介词在宾语后,如弥勒话mε55“从”,ɡε33“被”,禄劝话尶a33“让”,d尶e55“给”。指示代词一般在名词中心词后,数量词前,但东南部方言宜良话(撒尼)的指示代词在一定条件下可在名词前,也可在名词后。
②量词很丰富。有的方言里,量词可以直接限制名词,起泛指或定指冠词的作用,如凉山彝语量词起不定冠词的作用;禄劝话量词起定冠词的作用。
③少数方言有标志主语、宾语的助词。如威宁话有主语助词o55,弥勒话有宾语助词lε33。
④各方言还使用某些屈折变化作为表示语法意义的辅助手段,如北部、中部、东南部3个方言谓语动词、形容词用重叠、变调手段表示疑问。一部分动词用辅音清浊交替表示使动和自动的对立。 如威宁话ɡu55“穿(衣)”,ku55“使穿”;弥勒话do11“烧”,to55“使烧”。
词汇
①各方言间约有40%的同源词。如“打”:喜德话ndu21,威宁话ndu13,石屏话d廞33,巍山话de21,宜良话d,姚安话d廞21。
②单音的词和词根占优势。在单音的词、词根基础上构成的复合词较多,复音的单纯词很少。在名词、动词、形容词中,并列结构的双音格和四音格联绵词很丰富。这种联绵词,一般由同义、近义或反义词素构成。前后两部分并立对称,词义一般较构成它的词素的综合意义更为概括。 如凉山彝语`ɡu21ɡa33“道路”,vi55奞徲vi55ɡa33 “衣服”。四音格是双音格的扩展形式, 按结构分为4~6种类型, 如禄劝话形容词四音格分为 AABB、ABAC、ABCB、ABCC、ABCD5种类型。
③各方言词汇体系中, 狭义的分名多于共名。 分名分异根、同根两类。异根狭义词如禄劝话mu21“(面粉)细”,堭h廞33b“(棍)细”,a55va33t厂“细致”,怱i33mγ21“(皮肤)细”。同根狭义词如凉山彝语宨徲pa33pa33“(人)黄”,宨徲44ko33ko33“(火)黄”,宨徲奞徲奞徲“(草)黄”,宨徲44nd懔e33nd尶e33“(星)黄”。
④云南、贵州各方言中汉语借词比凉山彝语多。
参考书目
马学良:《撒尼彝语研究》,科学出版社,北京,1958。
陈士林:“彝语概况”,《中国语文》1963年4期。
彝文
彝文指的是四川、贵州、云南等地的彝族群众使用的文字,又叫“爨文”、“韪书”。明清两代不少书里说,这种文字“字如蝌蚪”、“字母一千八百四十”。根据民间传说,彝文的历史非常久远,但最兴盛的时期是从明代以后才开始。
彝文是一种“音节文字”,功能有些像日本的“假名”。这种文字的一个字母代表的是一个完整的音节。彝文的写法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很不统一。四川凉山自治州于1980年整理出了一套“彝文规范方案”,由国务院正式批准推行。
《彝文规范方案》包括819个字母,笔画简单,形体美观,书写时一律从左到右,和汉字的写法一致。中国境内彝语的使用人口约400余万(1982),分为北部、东部、南部、东南部、西部、中部6个方言。主要语言特点:
①塞音、塞擦音、擦音分清浊两套。许多地区的塞音、塞擦音还有带与不带鼻冠音的区别。
②除少数方言外,元音一般分松紧,但只在某些声调的音节里构成对立,如北部方言只在33、44两调的音节里对立。
③韵母一般由单元音构成,没有塞辅音韵尾,但泰国碧粟彝语有 -p、-t、-k 韵尾。云南、贵州部分地区有少数复元音、鼻化韵和鼻尾韵。
④有3~5 个声调,调型简单。
⑤词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基本语序是主语—宾语—谓语。
⑥名词、动词、人称代词作定语时,在中心词前;形容词、数量词作修饰语时,在中心词后。有些副词修饰双音节中心词时,在中心词的两个音节之间。
⑦量词丰富,有些方言的量词能直接修饰中心词,起后置冠词的作用。如北部方言量词起不定冠词的作用,东部方言部分地区量词起定冠词的作用。
⑧有的方言有标志各种句子成分(包括主语、宾语)的结构助词。
⑨一部分动词的自动态和使动态,用辅音清浊交替表示,如威宁彝语ɡu55(穿衣)、ku55(使穿)。
⑩有些方言以谓语动词、形容词的重叠、变调表示疑问, 如凉山彝语 dz噜33(吃)、 dz噜44dz噜33(吃吗?)单音的词和词根占优势;构词后缀多,前缀少;复合词多,单纯词少。四音格联绵词较丰富。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