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历史之三水

家乡区县: 佛山市三水区

三水建县于明朝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割南海县3都、高要县10都建置而成,县城设于白塔村(即今河口的城内村)。距今已有477年历史。县境秦时隶属南海郡,西汉至东晋时隶属番禺、四会两县,隋唐时隶属南海、高要两县。明、清两代隶属广州府。1913年隶属粤海道,1920年废道后直隶属广东省西区善后公署。1931年,隶属广东省西区绥靖公署。1936年隶属广东省第一行政区。1938年隶属广东省第三行政区。1945年末,再属广东省第一行政区。1949年10月15日三水县解放。1950年隶属珠江专区,1952年隶属粤中行政区,1956年隶属佛山专区,1959年3月撤销三水县,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南海县。1960年7月恢复三水县建制。1970年隶属佛山地区。1983年6月起隶属佛山市。1993年3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三水撤县设市,隶属广东省,委托佛山市代管。2003年1月8日,三水撤市设区,成为佛山市辖区。2003年8月1日,迳口华侨经济区划归三水区管理。

三水自1991年,被列入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排名第18位。1993年被评为全国明星县(市)。1994年被列入全国农村实现小康80个县(市)之中。1994年、2001年、2002年被列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2001年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县级经济综合指数排名榜中位居24位。2001年被国家农业部列为第二批“两大战略示范县”(科教兴农与可持续发展综合示范县)。被评为全国卫生城市及平原绿化、体育、民政、广播电视先进县(市)。被评为省“双拥”模范市,是省首批信息市试点,成为洲一颗璀璨的明珠。

行政区划

2002年全市有西南、河口、金本、南边4个街道办事处,白坭、青岐、乐平、范湖、芦苞、大塘、六和7个镇以及云东海旅游经济区;109个村委会,29个街道(水上)居委会,688条自然村。2003年行政区划高速为西南街道办事处和白坭、乐平、芦苞、大塘4个镇及云东海旅游经济区、迳口华侨经济区。

民族人口

早在新石器时代后期,三水就有人类聚居。宋末以后,大量移民从中原经广东南雄珠玑巷等地迁来,人口骤增。明嘉靖五年建县时有8910户,20607人。经过几百年的生息繁衍,2002年有人口38.68万人,绝大多数是汉族,操广州方言,其中有客家近万人,讲客家话,这些客家大部分是清代从嘉应州(现梅州市)等地迁来,居住在境内北部六和山区,有他们自己的风俗习惯。有壮、瑶、满、土家、回、侗、藏、苗、土、黎、布衣、蒙古、朝鲜、仡佬、彝、白、傣、毛南、京等少数民族,大部分是改革开放以来人口流动等原因迁入。三水籍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及港、澳、台同胞约有20多万人,三水是广东著名的侨乡。

“三水”地名由来

三水区白坭镇银洲贝丘遗址证明,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已有人类居住活动。据旧志载:三水之地,秦时属南海郡。西汉至东晋属番禺、四会县。隋、唐以后中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三水地区远离所属县治,官府鞭长莫及,成为“冲、难之区”。明王朝为了绥靖边远,有利统治,遂于嘉靖五年(1526年)分割南海县34图;高要县17图设置新县,隶属广州府。因县治所在地河口控西、北、绥三江汇流,取“三水合流”之意,定县名为三水。

shujiaxin(2015-05-2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