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县中学简介
忠县中学创办于1939年,是一所具有优良办学传统的省、市重点中学。忠县中学系重庆市重点中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新学习”实验学校,全国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校,成都军区国防生源基地。学校始建于1939年。忠县中学,又称“忠县第二中学”、“重庆市忠县中学”,位于重庆市忠县忠州镇苏家居委,1939年建校,重庆市重点中学。
学校师资
全校有教学班79个,学生4700余人,教职工333人,专任教师280余人,其中特级教师4人,研究员级教师3人,高、中级教师160余人。学校坚持“德育为首,全面育人”方向和“民主办学,科学育人”的指导思想,强化素质教育,教育教学成绩突出,初中毕业会考年年居全县第一;近几年高考上线率都在98%以上,居重庆市前列:2001年高考文科上线率100%,理科上线率99%;2002年文理科上线率98.7%;2003年文理科上线率99.8%;2004年高考升学率98.7%;2005年上重点线289人,600分以上高分73人,上线率96.4%。
学校设施
全校有教学班79个,学生4700余人,教职工333人,专任教师280余人,其中特级教师4人,研究员级教师3人,高、中级教师160余人。学校坚持“德育为首,全面育人”方向和“民主办学,科学育人”的指导思想,强化素质教育,教育教学成绩突出,初中毕业会考年年居全县第一;近几年高考上线率都在98%以上,居重庆市前列:2001年高考文科上线率100%,理科上线率99%;2002年文理科上线率98.7%;2003年文理科上线率99.8%;2004年高考升学率98.7%;2005年上重点线289人,600分以上高分73人,上线率96.4%。
学校特色
“忠县中学是一所面向农村的市级重点中学,学校的发展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只有不断探索发展特色,升华办学理念,学校才能与时俱进,不断前行。”忠县中学校长沈仕平深有感触地说,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因此学校办学理念是“管理之魂”,是学校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忠县中学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学生成才,特长鲜明;教师发展,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学生怎样才能算成才?忠县中学提出了新的学生人才观。沈仕平认为,学生成才具有五个发展层次:首先,完成学业,顺利毕业,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学生;其次,在中学阶段某一方面得到充分发挥,在某个学科表现优秀、脱颖而出;第三,顺利升学,考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第四,在高一级学校成长快,表现突出、学习优异,不断得到深造和发展;第五,毕业后在社会各行各业中发挥作用,作出贡献,成为祖国和社会的栋梁之才。在这样成才观的指导下,忠县中学对学生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文学修养高,文章写得好;奥赛知识广,竞赛成绩优;演讲水平高,组织能力强;艺术修养高,歌舞书画好;身体素质强,竞技水平高。在此基础上,学校要求学生通过努力能够做到:写一手好字,打一手好球,唱一支好歌,弹一手好琴,绘一手好画,写一手好文章,讲一口流利的外语,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跳一段优美的舞蹈,制一件科技含量高的科技作品,搞一种小发明,实现一次小创造。学校的出发点很明显,那就是希望每位学生在忠县中学就读期间能得到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专项训练和培养,展现出某方面或某几方面的特长。同时,忠县中学对教师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一要树立全新的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二要形成全新的工作方式,加强与同伴的合作、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开发利用学科资源;三要具备全新的专业技能,包括课程开发的能力、对课程的整合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
学校荣誉
近年来,学校先后荣获重庆市“文明单位”、“最佳文明单位”、“民主管理示范学校”、“文明礼仪示范学校”、“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创建单位”等荣誉称号。<人民日报>、<重庆日报>、《重庆宣传》、《现代工人报》、《今日教育》、《三峡教育》等均专题报道过忠县中学的先进事迹,学校被誉为“长江边上的教育明珠”。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许嘉璐,全国政协副主席罗豪才,重庆直辖后三任市长蒲海清、包叙定、王鸿举等重庆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主要领导先后到学校视察工作,并给以很高的评价,市长王鸿举评价忠县中学是“忠县的一张名片”,市委宣传部授予忠县中学“巴渝名校,人才摇篮”称号。各级领导一致评价忠县中学“班子硬、教风严、学风实、环境美、质量高、有特色”。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