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世界水文资料宝库"、"水下碑林"......是位于重庆市涪陵城北长江中的"白鹤梁题刻"。
2014年2月,涪陵区白鹤梁水下博物馆风景区正式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国家AAAA(4A)级风景名胜区。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
地理位置
重庆市涪陵区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门票价格
60元
著名景点
白鹤梁题
荣誉
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等
目录
1简单介绍
2艺术价值
3保护方案
4水下新家
5重新开馆
1 简单介绍
2 艺术价值
3 保护方案
4 水下新家
5 重新开馆
回到顶部意见反馈
简单介绍折叠编辑本段
白鹤梁位于重庆涪陵城北长江江心,是一块长约1600米,宽16米的天然巨型石梁。石梁仅冬春枯水期露出水面。 2002年,中国工程院院士葛修润先生提出的"无压容器"水下原址保护方案获通过,2003年,白鹤梁题刻水下博物馆开工,2009年5月18日将正式对外开放。2009年由于水质问题被迫关闭,2010年4月25日再次开放。
艺术价值折叠编辑本段
长江上游江心中有一勘称"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和世界罕见的"水下碑林"的题刻石群--白鹤梁题刻,它矗立在重庆涪陵区长江江心中的石梁上,因早年白鹤群集梁上面得名。白鹤梁是一砂岩天然石梁,长约1600M,宽约10-15M,东西向延伸,与长江平行。白鹤梁背脊标高约为138M,比常年最低水位高出2-3M,比库区正常蓄水位低40M,蓄水前长年淹没在水中,仅在冬末长江枯水季节露出水面。
白鹤梁梁体分上、中、下三段。题刻区位于中段长约220米,宽约15米的梁体上,迄今发现有题刻约165段,文字内容约三万余字。题刻始于唐广德元年,现存有明确纪年的最早年代为北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其中宋化最多,元、明、清代次之。
白鹤梁题刻中有石鱼雕刻18尾,记载了1200多年来长江72个枯水年份的水文情况,系统地反映了长江上游枯水年代水位演化情况,为研究长江水文、区域及全球气候变化的历史规律提供了极好的实物佐证,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其最早的枯水题刻比1865年我国在长江上设立的第一根水尺--武汉江汉关水尺的水位观测记录,要早1100多年,因此有了"世界第一水文站"之称的美名。
白鹤梁题刻汇集了唐宋以来千余年各派书家遗墨,隶、篆、楷、行、草皆备,还有巴思巴文,书体风格颜、柳、欧、苏俱全,题刻内容或诗或文、可记事或抒情,涉及到各个历史时期和各个层面,石鱼雕刻精巧流畅,颇具功力,因此白鹤梁又被誉为"水下碑林"。
白鹤梁题刻长年淹没在江下,只在每年冬春交替,长江处于最低水位时才偶露尊容。因此每每在那几天,前往观看的人们络绎不绝。白鹤梁题刻因它独特文物特性和以及在科学、历史、艺术具有极高价值,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方案折叠编辑本段
白鹤梁题刻本体保护
2009年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库区正常水位将提高到175米,白鹤梁题刻长眠于40多米的江水下,再无见天之日。如何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得到妥善的保护,同时开发其旅游资源,让世人目睹其芳容,这对文物保护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
2000年9月,重庆市文物局邀请国内有关科研单位一起研究白鹤梁题刻的保护工作,先后开展了对题刻地质测绘、取样,对题刻区岩体质量进行了定量评价。2001年至2002年,重庆市文物局组织实施完成了对白鹤梁题刻的留取资料阶段工作,进行了题刻拓片、翻模、文字编录和摄录像工作,开展了题刻区的精密测绘、近景摄影测量,建立了题刻区精密工程控制系统和三维数字模型。同时开展了题刻表面保护处理、渗透加固和封护,对梁体进行灌浆、锚固、构筑防浪堤。
"无压容器"水下原址保护方案的研究制定
2001年2月,中国工程院院士葛修润先生提出用"无压容器"方式对题刻密集区进行原址水下保护的方案构想,即在白鹤梁题刻东区50米段的题刻密集区构筑水下保护体,灌注经过过滤处理的江水,通过循环水系统使保护体内水压与外面长江水压达到动态平衡。水下保护工程分水下保护体、参观廊道和交通廊道、地面陈列馆三大部门组成。人们可从地面陈列馆通过坡型交通廊道扶梯下到水平交通廊道,然后进入参观廊道,透过专用窗口观赏题刻,也可通过水下摄像系统实时将影像传播到地面陈列馆演示厅进行全方位观赏。这一极具创新的设想已成为世界上独具特色的水下博物馆。2001年9月,受重庆市文物局委托,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与上海交大岩土力学工程研究所、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等单位共同承担了"无压力容器"可行性方案研究工作。
在中央领导同志的亲自关怀下,2002年1月,重庆市政府在北京组织召开了"白鹤梁题刻原址水下保护工程可行性方案研究报告论证会",12位院士和专家及各部门的代表出席的会议。与会专家对报告进行了深入的论证和广泛的讨论,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提出进一步完善的建议。会后,根据国家文物局审批意见,有关科研业务单位开展了工程设计以及施工、循环水系统、主体工程三维有限元分析、交通廊道结构、参观廊道结构、水工实验、航道安全等11个方面的专题研究,并完成了水下地质勘察。最后由长江委设计院编制完成了初步设计方案。该工程国家投资达1.89亿元。
白鹤梁题刻水下博物馆经过8年奋战,终将于2009年5月18日对外开放。游人在进入3000㎡的陈列大厅观看白鹤梁原始的文字、图片,也可操纵水下28个摄像头,放大、拉伸,点击观看题刻景观。然后游人步入约90余米的亚洲最长的隧道式自动扶梯,下到40米的江底,穿过140米水平交通廊道,来到保护体内在长约77米的参观廊道中,透过特制的观察玻璃窗尽情欣赏白鹤梁题刻原貌,同时可点击参观窗旁的液晶触摸屏,听取、观看白鹤梁题刻介绍。
白鹤梁题刻原址水下博物馆,将以其独特的人文景观,推动涪陵地区旅游事业的发展,带动该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同时它向世人表明了中国人民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尊重,重庆市政府已将它列为申请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水下新家折叠编辑本段
白鹤梁保护工程是史无前例的。环境特殊、条件复杂,又没有同类工程经验可以参考和借鉴,工程的技术难度极大。从2003年正式开工,到2006年9月三峡大坝提前蓄水至156米水位,原本两年的水下施工期被压缩为一年,期间又经过了两年多时间的漫长停工期。2009年5月18日,白鹤梁水下博物馆举行落成仪式。
现在的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给人的是一种“深水奇幻旅程”。
水下博物馆在水下40米处,环境极为特殊。要进入水下博物馆,必须要经过一个和乘飞机类似的安检程序。之后踏上一条长88米的电梯,进入水深40米处。再通过一条约150米的平直交通走廊,在迈过一道宽约一米、厚约半米的钢制舱门后,进入到60多米长的环形参观走廊。
参观走廊上的一侧有23个半米大小的水下视窗。从视窗望去,石鱼、书刻等都展现在面前,最近的题刻只有一米远,最远的也不过8米左右。水下题刻周围安装了6排共1万多盏节能灯,可以保证游客清晰地看到题刻。
在视窗之外的水中还安装了28个可旋转摄像机,游客通过触摸屏调节可以欣赏到题刻的细致部位,还能通过电脑数据库调集与眼前景观相关的录像资料等。倘若参观者是潜水爱好者,还能到水中和题刻做“亲密接触”。意犹未尽的参观者还可以到岸上博物馆参观从白鹤梁转移上来的题刻。
得益于水下博物馆优良的安全措施,水下博物馆参观丝毫不会受到往来船只的影响,同时自身安全也可以得到保证。禁航和禁泊的措施则完全保护着水下保护体周围1万平方米的水域。
2006年,重庆就开始着手准备将白鹤梁题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白鹤梁题刻已被列入国家申报预备名录。
重新开馆折叠编辑本段
在2009年宣布开馆又再度闭馆近1年之后,备受各界关注的世界唯一的水下博物馆白鹤梁题刻水下博物馆,将于2010年4月25号正式开放接待中外游客。当地旅游局局长李廷勇说,白鹤梁开门后将不再像2009年那样长时间闭馆。现已解决了水下题刻水质难题,已能清晰见到文物原貌。
李廷勇局长说,2009年当时在抢工期进度时,浑浊江水进入到无压力保护壳里,结果导致江水中的藻类 植物大量繁殖,附着在水下题刻上和观赏玻璃上导致阻光,游客在玻璃透明窗里看不清题刻,有点像雾里看花。他说,按照当时设计方案,题刻里的水质比饮用矿泉水还清晰,但是浑浊的江水水质问题就困扰着白鹤梁的开放效果 。
2009年开馆后,相关专家对水质进行了反复论证,把题刻表层和观察窗上的藻类清洗掉后,采用过滤循环系统,用清晰的水代替了原来的江水,这样就使得白鹤梁水下题刻基本达到原设计效果。李廷勇说,开馆后将每隔20天水下循环系统启动一次,以确保水质清晰。
负责施工的重庆峡江文物公司负责人说,白鹤梁2009年的世界博物馆日开馆后,就一直在进行设备调试和部分工程验收,所以全面开放的时间延续到现在。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