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就庆城一带而言,传统的结婚形式一般包括以下程序:
(1)、相亲:经媒妁牵线,互通男女双方的基本情况,年龄、生辰八字等,大体相互同意后相互探视家室,进一部了解各自的家庭情况。届时,男方需给女方一定的钱物,称“遮羞钱”。
(2)、订亲:经双方一定程度的认识和了解,生辰八字属相相配,均无异议时,由男女双方家长做主,选定吉日订亲。订亲一向被看作婚姻关系中的重大程序,一般都在男方家中举行。男女双方要请来直系亲属参予见证。男方摆设酒筵,双方互换结婚礼物,男方交付彩礼,双方父母再以数量不等的钱币用红线拴系互挽,称“挂锁”。订婚仪式结束后,男女之间的婚姻关系即已确立,男女之间的来往从此就有了名份。七、八十年代以后,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人提倡节俭办婚事,订婚仪式有所简化,部分人家不再单独举行专门的订婚仪式,但订婚的程序却决不能省免,往往并入结婚时,在新娘娶进门拜天地前“补订”。
(3)、新房的布置:提前将洞房布置完备,新郎早三天要住进去,谓之暖房。在新媳未来之前,规定女孩子都不能进新房,洞房的布置都充满吉样喜庆的气氛。纳礼:解放前,庆阳一带的纳礼程序非常复杂。男方通常要给女方送三次礼,称头程、二程、碎屑。每次主要送衣物、布帛、钱币、脂粉等。解放后,纳礼程序逐渐简化,聘礼大都在订亲时一次或分次交付,衣物在结婚时亲送,而且不再象以往那样的程式化。
(4)、迎亲:即结婚。届时,男方选定亲友5—7人,备骡马、轿、车前往女方家迎娶新娘。董志塬风俗,新郎一般不亲往女方家亲迎。西峰解放前后,娶亲多讲究用花轿,没有花轿时,用八仙桌自制;五六十年代,多用马(公马),七十年代以自行车代之,八十年代以后,逐步过渡到用汽车娶亲。花轿(车)临门,女方专人迎接娶亲一行,热情款待。此时,新娘坐在男方带来的装麦子的斗上梳洗开面,称“上头”。女方依女子年龄,给所陪箱内放上钱币,称“押箱钱”,男方添入多于女方的钱币,谓之“兑箱钱”。另需根据事先约定,付给女方“针工钱”、“离母钱”。一切就绪,娶亲人用包袱收拾女方摆放在院子中的所有陪嫁物,但需要留一角不能折起。女方指派一定数量的亲友陪送新娘,称作“大客”,其人数多少不定,但均需奇数。大客中需有一名已婚,且需有男嗣者作为伴娘。起程时,伴娘扶新人上轿(车)。此刻,母女双双哭泣,称“哭嫁”,表达母女间的眷恋之情。陪送者中还需一名儿童作“押马娃娃”,常与新人同轿(车)并引。新人迎回前,新郎由舅家(小外家)和舅爷家(老外家)披红,再戴上新娘的红花同家人、鼓乐出迎。相隔较远处,新郎与新娘互换红花。轿(车)停稳,男方给足押马娃娃钱币,新人方能由新娘的姐夫或表兄背、抱下车、轿至堂前拜天地。新郎新娘入洞房时,需各自手端由女方家制作的特大馒头,谓“大馍馍”,抛撒糖果、彩纸屑,即“撒帐”。从堂前至洞房,新娘需脚不沾土,故此,地上要用布袋依次交换铺入,取“传宗接代”之意。近年,铺袋又换成铺床单或铺地毯的,也有由新郎直接抱入洞房的。“传宗接代”的寓意已日渐淡化。新婚之夜,同辈人闹洞房,以联络新人之间感情,新娘熟悉应该熟悉的亲友,并示性的启蒙。六十年代以来,耍房“耍”的日益因素居多。
(5)、待客:婚娶作为人生大事,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该日通常都必须准备两餐待客。客人幸临,先吃一顿饸饹面,谓之“喝汤”,到正午新人娶回后再开酒筵,称“座席”。筵席的饭菜花样因家景而有区别,有“十三花”、“十二楼”、“十全席”、八挎五“等等。酒席间,鼓乐喧天,主人及新婚夫妇轮流向来宾把盏敬酒致谢。
(6)、回门:新婚第二天一早,新娘进入厨房亲手擀制细长面,向家人亲友展示技艺,称作“试刀面”。
第三天,新婚夫妇双方第一次到女方家中,女方家中备上饭菜,新郎新娘带上四十个小圆蒸馍,到女方家中拜见岳父岳母,饭后当天返回,谓“回门”。
坐十二。结婚十二天,新娘家中来人把新娘接回娘家住十二天,再由2-4人(送双不送单)送回婆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的婚嫁活动变得更加讲究和隆重。只是以往的繁文褥节有所减少,城市化的内容有所增加,一些家庭把酒筵也从家中挪到了酒店。庆城婚嫁礼俗比较繁复,其基本伦理观点是儒家的“三纲五常”,突出“神权、父权、夫权”,目前的婚嫁,虽被冲破,仍保留着遗俗。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