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五代十国的后周时期,也就是在公元955年,有一个叫李岑的人为避乱世,从福建长溪来到这座笔架山下定居,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这个坐落在浙江省永嘉县楠溪江地区的村子叫苍坡村。苍坡村的历史上曾出过一个驸马叫李嵩。那是在1179年南宋淳西五年。
李嵩邀请当时的国师李时日为自己的家园,做了精心的策划布局。据说李时日考察了苍坡村的地理形势以后,认为苍坡所处的地理环境“火气太旺”,四面都有火灾隐忧。因此在布局上,注重以水克火,在村子的东西方位,各挖水池一个,东池,呈狭长的矩形,南北长147米,东西宽19米。西池,呈矩形,东西长80米,南北宽35米,据说当年笔架山的倒影正好映在其中,构成一幅静态水彩画。
然而,苍坡在村落的建筑布局上的独到之处是借自然山水,融中国文房四宝于一体,因此苍坡村又叫文房四宝村。
村子的西面有一座笔架山,在面对笔架山的地方,村里用方砖和条石铺成一条长街,称为笔街。笔街是村里的主街,宋代李氏先祖的墓园,就在长街的西南头。用来防火克火的东西两个大水池,称为砚池,在东西水池的旁边,有一块形状酷似墨方的条石,在条石的一头还削凿成磨过的样子,据说当年这块4.5米长,截面为0.5和0.3米的条石是竖立在池旁的,墨石上面有51个半的孔眼,据老人们说,这上面的每一个孔眼代表一户人家,后人由此推算,当年竖立石墨的时候,村里有51户半人家。
整个村子用鹅卵石,按正方形围筑,寨墙有一人左右之高。寨墙内建筑布局整齐严谨,民居屋脊层次分明而错落有致,宛如一张铺展开来写过字的一张大纸。
苍坡村历千年沧桑,至今仍保留许多宋代建筑古迹。
苍坡村的溪门在设计建造上别具匠心。仰头是苍坡溪门的牌坊,牌坊的屋顶是重檐悬山式结构,形象酷似虎头。
在溪门里面,有一座石拱桥,拱桥的桥面象征虎背。虎头,虎背再加上牌坊上悬挂的两盏灯笼象征虎眼,这就暗合藏龙卧虎之意。
从风水上讲,拱起的石桥桥身,使溪门和里面一条南北走向的长街不在一个平面直线上,回避了直冲主街的犯忌。
主街的起点是村子的中心,李氏祠堂就在笔街的起点,也在一进村口的东侧,李氏宗祠的牌匾上氏字一旁多了一点,不是笔误,还有几个非李氏姓氏的人家,这一点表示接纳相容外姓人的意思。
按古代的建筑风俗习惯,祠堂不近庙堂。但是李氏却没有在乎这些。仁济庙就在祠堂的东侧。现在作为楠溪民俗馆的,就是仁济庙。仁济庙是李氏第十世祖李伯钧在1055年建造的。庙主不是观音、关公,也不是本族始祖,而是一个叫做周处的民间传说的人物。
在《世说新语》中记述过一个叫周处的人,在年轻时横行乡里,为乡邻们切齿痛恨。后来周处改邪归正,为乡里除害,最后战死沙场,是历代人们教育青年改恶从善的楷模。
庙宇一般都造得刻板肃穆,李氏苍坡却更注重艺术氛围和美感。
东池的北面有一座水月堂,水月堂四面环水,只有一座长两米的小石板桥连接西岸。水月堂横向三开间,悬山顶两侧有廊,上覆披檐。正面有一个小院子,水池,猴山,镂空的围墙,月堂镶嵌在水中,使环境更显清幽、雅致。据说水月堂是第八世孙祖李霞溪,为追悼他抗敌阵亡的兄弟李锦溪退隐回乡兴建的。因常在夜晚凝望水中月,勾起思念亡兄情,故取名水月堂。
欲寻桃源路 携秋楠溪行 村同古柏古 人比清水清
弟望送弟阁 胸送望兄厅 谁人点灯去 远山明月生
这首诗中的送弟阁与望兄厅是苍坡的两座古建筑,初建于1128年,苍坡李氏第七世祖李秋山和他弟弟李嘉木分家后,兄长李秋山迁居对岸的方岱村,然而兄弟两个情深意重,分家后仍频频往来,每每促膝长谈到深夜,分手的时候还要相送到村口,直到来一方平安到达对岸,举起手中的灯笼以示平安,兄弟两个才分别转身回家。
后来,兄弟俩商定在苍坡村和方岱村各建一座亭阁,阁朝北,亭朝南,两亭之间盈盈一水相隔,这就是动人的送弟阁与望兄厅。
亭阁的造型别致,特别是披檐,曲形的弧度放足,显得粗放,檐角飞翘,十分轻柔。亭阁四面开敞、八面来风,遥遥相对,情谊绵绵。
仁济庙前,有三棵古柏,迄今已有815岁。据说当年亲手种植古柏的是李氏的第九世祖李西斋,他不仅倡导村民们大力植树,美化家园,并立下禁令。凡在树上栓牛者,立杀牛不赦。有一次他听说有人栓牛于柏树,一查,不是别人正是自家的长工。李西斋不由分说把自家的牛杀了,李西斋丢了一头牛,却换来了古柏岁岁常青,风华月貌,千年不衰。只要你走进它的身边,就能感受到它从遥远的过去向我们传来的古老的气息。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