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权县北关镇

家乡区县: 商丘市民权县

南省民权县北关镇.民权县北关镇位于豫鲁两省三县(民权、兰考、曹县)结合部,古为商部落属地,周朝时曾在这里建县城,东汉景帝建初8年,即公元83年,取名考城县。

 乡镇概况 
后屡遭河患,几经迁移,于明朝正统二年(1437年),从江暮店(今李堂乡岳庄村西)迁至今北关集南。城周围4华里,置4门,建4楼,挂4匾,设4关。清乾隆43年(1778年)河决马家口,黄水漫城,唯有北关尚存,后人们搬迁到这里,设店成集,得名北关集。北关原属考城县,1954年并入兰考县,1956年划归民权县,历经乡、区、公社,1986年8月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改乡为镇。
抗日战争时期,曾以著名的李馆地道战闻名全国,位于县城东北39公里北关集旧李馆村,东西北三面毗邻山东曹县,素有“鲁西南大门”之称,抗日战争时期为2重要有机据点,地道以李馆为前站中心,南连任庄等5村,东沿故黄河大堤通汤水口,北与山东曹县塔湾等10余村相连,全长50余华里,宽1米,深1.7米,总容纳量4000余人,地道于1958年多毁于水灾
南邻国道310,省道民菏公路纵贯全境,交通发达、区位优越、旅游资源丰富、文化沉迹深厚,是周边十几个乡镇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心。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是鲁西南重要的战斗据点,现遗有著名的抗日地道战旧址、血水井、壮志台等。镇域面积94平方公里,辖39个行政村、135个自然村,总人口7.04万人,耕地8.5万亩,先后被确定为国家农村改革试点镇、河南省科技示范镇,全国造林绿化“百佳”乡、河南造林绿化“十佳”乡,河南省小城镇建设先进集体、商丘市小城镇建设先进单位,被命名为河南省卫生先进镇、市明星镇和中州名镇;2000年4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小城镇建设重点镇,2007年1月被河南省文化厅授予河南民间艺术乡称号,我镇王公庄村被确定为全国文化(美术)产业示范基地。

 地理位置 
交通十分便利。我镇位于豫、鲁两省(民、兰、曹)三县交界处。解放前隶属河南省考城县,是考城县县城北关。因其北与山东省接壤,有“北大门”之称。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我镇愈来愈显示其在南北交通中的重要作用。省道211公路的穿境而过,使其成为名符其实的北到山东菏泽,南到河南周口,东至河南商丘,西界开封兰考的交通枢纽。
 自然环境 
北关镇具有典型的平原城镇的特色,镇域土地平阔,绿树成荫,林木覆盖面积达35%以上。万亩背河洼地莲稻飘香,鱼跃鸭鸣,着实是一避署游玩的好去处;著名的李馆抗日地道遗址至今保存完好,并且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具有巨大的旅游开发潜力。

王公庄村被誉为“中国农民画虎第一村”名扬国内外。全村1377亩耕地,1366人,其中有400多人从事绘画和卖画的产业。这些农民画家以画“走兽”为主,尤擅画虎,号称“民权虎”。他们的老虎画远销北京、广州、西安等全国各大、中城市,约30%的“民权虎”远销到美国、日本、韩国以及港、澳、台等东南亚地区。每年约有二、三万幅画作出售,创产值1000多万元。目前,该村拥有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6人,河南省国画家协会会员8人,市、县画家协会会员200多人。形成了以王建民、王培双、肖彦卿、王培震“四大虎王”,王春丽、王建辉、王建峰、赵庆业“四小虎王”为代表的王公庄农民画家群和一支走南闯北的经纪人队伍。由王建峰、赵庆业创作的2008只虎400米长卷已“跑进”世界吉尼斯记录。
画虎村的形成和发展,得到了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和各级领导的关怀。近年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长刘云山,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省长李成玉,省政协主席王全书以及河南省四大家领导先后到王公庄视察文化产业工作,并给予高度赞誉。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经济日报、河南日报、香港凤凰卫视等主流媒体均对该村做过专题报道。

农业发展 
农副产品丰富。作为农业大镇,发展农业生产是一大优势,近几年,北关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逐步形成了以发展经济作物为主,推动农业化进程的生产格局。在全镇范围内建立了蔬菜、林果、花生、棉花、水稻、莲藕六大产业生产基地,使农业生产的效益有了大幅度提高,2006年全镇蔬菜、花生以及棉花、葡萄等农副产品的总产量居于全县领先地位,直接经济收入达9000多万元。
此外,北关还有农桐、速生杨间作面积4.5万亩,立木积蓄达40多万立方米。为木材加工企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畜牧养殖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几年来,北关镇充分发挥自然优势,尽力扩大畜牧养殖规模,使畜牧养殖业逐渐成为又一支柱产业。到2006年,全镇已发展大中型养殖场50多家,养羊专业村达11个,养猪专业村12个,山绵羊存栏15万多只,生猪存栏5万多头,形成屠宰、加工、储存、销售一体化的生产格局。
在发展农业和畜牧养殖业的同时,我们注意发展民营经济。截止2006年底,全镇各类企业已达到1650家,从业人员达14600多人,企业年总产值达6亿元,形成果酒、桐木、面粉、皮毛皮革、建筑建材五大加工系列。永新面粉、伍鑫实业、六合木业等招商项目已在我镇健康发展。

民族宗教 
少数民族村委9个,回族人口达1万余人。镇内有清真寺11坊,其中北关南寺建筑面积最大,历史最久,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占地1200平方米。丁广治阿訇系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他倡导的《阿訇社道联谊会》制度,已在全省推广。2000年以后我们相继建立了村级民促会组织,制定和完善了民促会的各项规章制度,如《会长责任制》、《联络员责任制》、《民族团结承包责任制》、《会员学习制度》、《群众联系制度》等。相邻回汉村之间缔结友好村,使朝夕相处的回汉群众之间世代友好、和睦共处、协调发展、共同致富。
 城镇建设 
2000年4月,北关镇被省政府确定为小城镇建设重点镇。以此为契机,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2亿元,镇区建成区面积2.56平方公里,完成了四纵五横小城镇街道建设,制定了小城镇建设配套措施,完善了小城镇功能。制订优惠政策,精心打造宽松的投资环境,使北关镇成为镶嵌在中原大地上的一颗明珠。

潍城区北关镇

北关镇:位于潍城西郊,镇政府驻北宫大街。辖40个行政村,总人口3.72万人。 有15个村与城区居民交叉居住。 总面积28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7075亩。1994年社会总产值为124812万元, 比1993年增长76%; 实现利税12472万元,比1993年增长122%,是1991年的6.15倍。财政收入1002万元,粮食总产151945吨。农民人均收入1859元,比1993年增长25%。 镇、村工业起步早、发展快,已基本形成了以机械制造、纺织服装、建筑建材、轻工电子、锅炉容器6大行业为主的工业体系。拳头骨干产品有摩托车轮毂、臭氧发生器、固体分离机、锅炉容器、电线电缆、高档服装、系列钢管、拖拉机配件、 各种锁具等100多种, 其中20多个产品、 项目填补市、省、国内空白。1994年, 有镇、村工业开发区和个体私营企业开发区12处。镇、村集体企业243处,职工10877人;企业总产值87544万元,实现利税8471万元。 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全镇拥有小五金、粮油、木材、花卉、宠物、建材、大牲畜等市场8处, 西苑宾馆、环宇宾馆、康乐宾馆、渤海大酒店等中高档旅居设施5处,各类临街商品房2000余套,各类商业街6条,并拥有胶东第一大果品批发市场。1994年全镇完成三产收入2.54亿元,比1993年增长87%,是1991年的3.3倍。 建筑装饰业蓬勃兴起。1994年,全镇共有建筑安装工程公司、建筑装饰工程公司、 桩基工程公司、园林工程公司等建筑企业22处。其中三级公司3处,四级公司10处。拥有职工2464人,年创产值过亿元,实现利税1358万元。 外向型经济实现新突破。到1994年末,全镇已与香港、美国、台湾、日本、韩国、意大利等国家和地区建成合资企业11处,合同利用外资2500万元。出口产品10种,完成外贸出口交货值1005万元,比1993年增长41%。 坚持以科技为先导,效益为中心,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全镇拥有机械总动力达28772千瓦, 有各种大中型农业机械150台,机井522眼,低压供管道6500米。 投资250万元建成的城北城市废水处理工程设备配套齐全,有效灌溉面积8000余亩。全镇粮田面积16807亩,亩产904公斤。以“潍县萝卜”为主的蔬菜面积2000余亩。 拥有3处大中型苗木花卉园艺场和全市最大的养牛场、养猪场。以营子、姚家、徐家、武家、大庄子等村为依托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一条龙已基本形成。农业总收入3006万元,比1991、1992、1993年分别增长58.6%、41%和35.3%。 计划生育工作成绩显著。人口出生率连续10年低于区下达的计划指标;计划生育率、晚婚率、晚育率分别为100%、100%、99.7%;连续3年被评为区“计划生育红旗单位”和“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先进单位”。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连续3年居全区第一名,投保面为100%,投保率达90%,完成投保金额175万元。 1991年以来,先后被省、市政府授予“全省第二届百乡百镇双文明建设明星镇”、“省级基础教育先进乡镇”、“省级体育工作先进乡镇”、“全市发展乡镇企业先进单位”、“市级文化工作先进乡镇”等荣誉称号。

妮妮(2014-05-1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