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扶绥县经济较为稳步发展。围绕自治区党委政府、崇左市委市政府各项工作部署,实施首府后花园和富民强县新跨越发展战略,制订了全力打造一流园区经济区、生态宜居家园、现代物流服务区、休闲度假目的地等“四大目标”,深入开展了项目建设年、园区建设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年、城镇化建设年、基层党组织建设年等“五个建设年”活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12年,扶绥县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00.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6.5亿元,财政收入完成14.1亿元,排全区县域第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4.1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985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7034元。
工业发展
解放前,扶绥工业十分落后,除清雍正、乾隆年间有人开采铅矿,民国初年有人采铁铸锅之外, 仅有一些个体小手工业作坊。据《广西年鉴》(1944年版)载,民国29年(1940年) 扶南县有手工业5家,资本940元(法币,下同);同正县7家,资本1800元;绥渌县25家,资本874元。三县合共37家,资本3614元。以行业分:铁器制造业7家,资本1090元;木器制造业3家,资本1600元;服装用品业4家,资本500元;香烛冥镪业两家,资本250元;藤葵草棕业21家,资本174元。这些手工业作坊,规模小,技术落后, 产品粗劣。
建国后扶绥工业发展经历过两次折腾。第一次是1958—1959年“大跃进”年代,工矿企业一哄而起,只求数量,不讲质量,计划脱离现实,导致大批企业,如渠旧、扶南砖瓦厂,扶南耐火材料厂,东门松脂厂,旧城陶瓷厂,林旺铁矿,渌井铅锌矿等不久即相继下马,县属工业总产值迅猛下降。第二次是“文化大革命”,一批厂矿又告亏损甚至倒闭,1968年全县工业总产值348万元, 比“文化大革命”前1965年的405.8万元下降14.24%,其中集体工业产值下降29.5%。
根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县属工业建设立足于依靠本地资源,1979年,着手抓具有地方优势的食品工业、建材工业,形成了以扶南糖厂、县酒厂与大米加工厂构成的,年产值超千万元的食品工业企业, 成为该县财政收入支柱。197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3000万元。 县属工业产值1903万元中,食品工业达1080万元(其中制糖工业622万元),占县属工业产值的56.7%。1980年、1981年,全县工业系统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进行企业整顿。1981年,工业总产值3548万元,国营企业利润完成178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平均6810元, 分别比1980年增长11.82%、41%和15%。1982年,全县国营工业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在逐步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制的同时,开始实行盈亏包干,超收利润分成等办法, 进一步调动企业积极性。 这一年, 全县工业总产值4336万元, 比1980年增长36.65%, 其中县属工业年产值2852万元,完成利润总额615万元,分别比1980年增长25.86%和67%。1984年,全县工业总产值4797万元(不包括个体工业产值3万元),其中县属工业产值2706 万元,略低于1982年。
1985年贯彻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开展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据工业普查统计,扶绥全县工业企业共85个,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43个 ; 集体所有制企业42个;独立核算企业69个;县属主要工业企业36个(其中国营企业22个,集体企业12个),乡镇主要工业企业36个。 工业职工总人数11547人(其中国营工业11037人,集体工业510人),比1965年增长171.6%。1985年, 全县工业总产值5717万元,为1950年的80.2倍,1965年的14.1倍,1978年的2倍。 县属工业产值2925万元,为1950年的41.2倍,1965年的17倍和1978年的165.3%。县属工业主要产品产量: 铁矿石2.02万吨,原煤6.9万吨,重晶石4.6万吨,片石11427立方米,白泥5599吨,水泥14147吨,机制砖2211.8万块,糖7611.4吨,白酒1087.3吨。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