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喜坨又称欢喜团、麻汤圆、麻鸡蛋,为湖北武汉、沔阳(今仙桃市),荆州,江陵等地的汉族传统小吃。在武汉已有百余年历史,它是糯米粉滚成圆团,再裹上一层芝麻,炸熟后外脆内软,外焦里嫩,色泽鲜艳,咬一口,一声脆响后糖汁四溢,满嘴芝麻香。
20世纪30年代,汉阳棉花街有一家沔阳人开的店子,专做“欢喜坨”。他用糯米粉和水搓成圆球,裹上芝麻,温油下锅慢慢炸黄,起锅后马上倒入另一番有饴糖的锅中翻炒,然后起锅转入铺满芝麻的学筐内推簸,这样做成的“欢喜坨”形如核桃、外酥内软、甜而不腻。它是当时过早的好食品,许多贫苦小贩沿街叫卖的“白糖欢喜坨”就是此物。食物特点:
焦脆,油甜,麻仁香浓。糯柔香甜,口感极佳。
做法:
原料配方:糯米1公斤糖300克 芝麻150克 面粉80克 糖精少许麻油2公斤(实耗250克)
制作方法:
1、将糯米淘洗干净,用清水浸泡1天,磨成细浆,吊干成团。
2、再将吊干的粉团捻碎搓成粉状,加进红糖、糖精、面粉混合均匀,加水擦匀搓透,饧待用。
3、将浆团揉成条形,揪小剂60个(每个约重35克),搓成圆形,投在芝麻盆里滚满芝麻。
4、麻油入锅,烧至七成熟时,将生坯入油锅氽炸。这时可用锅铲推散开,待麻团稍漂浮时,可取铁捞箕(笊篱)一把,将麻团在锅边上轻轻按压,这样可帮助麻团膨起,压力可逐步加大,麻团可因此充分膨胀起来;但压力不能过猛过大,否则将麻团按破,也炸不起来。一般炸至麻团外皮微硬,色呈褐红时起锅。
虽然众多老武汉对欢喜坨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但随着人们饮食口味上对油重、量大食品的冷落,欢喜坨正在退出武汉“主流早点”行列。
改良后的欢喜坨,面粉和芝麻的选料更讲究,“个头”增加了一倍,且由实心变成了空心,看着大气,吃着精致,且酥糯爽口。
2004年,武汉明星花园酒店就是以这种“大麻元”申报“中国名点”,获得成功。
这种食物在不同地方也有不同的叫法,如在江苏地区被俗称为“麻团”。
营养价值
糯米富含B族维生素,能温暖脾胃,补益中气。对脾胃虚寒、食欲不佳、腹胀腹泻有一定缓解作用。芝麻中含有的丰富的卵磷脂和亚油酸,不但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补脑,增强记忆力,而且有防止头发过早变白、脱落及美容润肤、保持和恢复青春活力的作用。祖国医学认为,芝麻是一种滋养强壮药,有补血、生津、润肠、通乳和养发等功效。适用于身体虚弱、头发早白、贫血、津液不足、大便秘结和头晕耳鸣等症。研究发现,芝麻还含有抗氧化的元素硒,它有增强细胞抵制有害物质的功能,从而起到延年益寿的作用。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